(二)单按

(二)单按

用示(食)指、中指、环(无名)指分别在“五部”与“三关”进行详细诊察,称之为“单按”。单按是操作的主要过程。寸口脉在“五部”与“三关”的复杂变化,都可在单按过程中详细诊察。

古代医家诊脉,不仅重视“总按”,而且更重视“单按”;并且既诊察“五部”,也诊察“三关”。

《难经》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所谓的“脉有三部”其实是指寸、关、尺“三关”,古时也称“三部”。所谓的“部有四经”,其意思就是说,两侧寸部、两侧关部和两侧尺部都对应着四经。比如,左寸部对应着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右寸部对应着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合起来则为四经。再如,左关部对应着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右关部对应着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合起来也是四经。同样道理,尺部也对应着四经。显然,“部有四经”的说法,是将“五部”和“三关”结合在一起。这就说明,诊脉并不单纯是诊察“三关”,而是“五部”与“三关”都要诊察。因此,在单按过程中,“五部”与“三关”都要进行诊察,并且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共同进行。

单按的目的是为了辨别寸口脉在某一“部”或某一“关”的具体变化。由此获取的脉诊资料则更为翔实,可进一步分析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各方面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等关系,为辨证论治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比如,通过单按诊取的脉象,可进一步分析是否主病及病在何脏、何腑、何经、属何性质等。必须辨明这些问题,才能为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单按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手法对脉象的变化进行详细的诊察。如浮取、中取、沉取、举、按、寻、推,以及侧指法、俯仰指法等。一般认为,用力较轻属浮取,用力较重属沉取,用力适中属中取。其实,这种解释还过于笼统,不能充分体现这3种手法的实际作用。

若对《难经》和《脉经》进行深入研究,还可发现,浮取、中取与沉取,不仅有严格的指力规范,而且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用“一至七菽之重”的指力属浮取,用十菽之重乃至“按之至骨”的指力属沉取,用七至九菽之重的指力属中取。这是用“浮中沉”3种手法对“五部”进行诊察的方法。其二,对寸口脉的脉体进行浮取、中取和沉取。无论脉居于何部,都可用“浮中沉”3种诊取方法做进一步的诊察。比如,脉居于肺部,用一菽之重的指力属浮取,用二菽之重的指力属中取,用三菽之重的指力属沉取。再如,脉居于肾部,则用十三菽之重的指力属浮取,用十四菽之重的指力属中取;用“按之至骨”的指力属沉取……

总之,根据“菽”和“菽数之重”所代表的层次和指力,依此入门,触类旁通,便可掌握浮取、中取和沉取的指力规范,这种诊脉技术在总按过程和单按过程中都很实用。单按是十分规范的操作步骤,除浮取、中取、沉取和举、按、寻的手法外,可结合其他手法,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脉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