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上篇 脉诊概述
第一章 脉、脉象、脉诊
一、脉
二、脉象
三、脉诊
第二章 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与物质基础
一、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二、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器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第三章 脉诊的原理与诊脉辨病的临床意义
一、脉诊的基本原理
二、诊脉辨病与临床意义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三)指导辨证用药
第四章 诊脉辨病的方法
一、准确确定脉诊的部位
二、诊脉应遵循的方法步骤
(一)诊脉的最佳时间
(二)诊脉的最佳体位
(三)诊脉的指法
三、诊脉应掌握的要领
(一)从脉象的胃、神、根辨别脉的“常”与“变”
(二)诊脉“六字诀”
(三)诊脉“察独”
(四)人迎气口诊法
(五)位数形势
(六)区别“阴阳顺逆”
(七)知常达变
(八)各科有常变
第五章 脉诊入门的技术要点
一、诊察至数
二、诊察脉位
三、诊察脉体大小
四、诊察脉体长短
五、诊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六、诊察脉律
七、诊察脉的流利程度
八、诊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九、诊察脉的力度
十、诊察特殊脉形
十一、诊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十二、诊察脉的更代
十三、诊察革脉
十四、诊察独
十五、诊察胃、根、神
十六、持脉轻重法
(一)总按
(二)单按
(三)复按
第六章 构成脉象的要素与辨别正常脉象和病脉
一、构成脉象的要素
二、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
(二)正常脉象的影响因素
三、辨别病脉
(一)根据脉的胃、神、根进行辨别
(二)用察独的方法辨别病脉
(三)用化解的方法辨别病脉
(四)根据脉象的变化程度辨别病脉
(五)辨别病脉的根本法则
四、中医对脉的名称与脉象的归类
(一)脉名的分类
(二)脉象的归类
五、常用28种脉象的主病与特征
(一)浮类脉
(二)沉类脉
(三)迟类脉
(四)数类脉
(五)虚类脉
(六)实类脉
六、常用28种脉象的脉理、鉴别与兼脉主病
下篇 辨脉诊病
第七章 外感病
一、感冒
二、中暑
三、痢疾
第八章 疫 病
一、春温
二、暑温
三、湿温
四、肝热病
五、疟疾
第九章 五脏病
一、肺系病证
(一)咳嗽
(二)哮证
(三)肺胀
(四)肺痈
(五)肺痨
(六)肺癌
二、脾胃病证
(一)胃痛
(二)腹痛
(三)痞满
(四)呕吐
(五)呃逆
(六)噎膈
(七)泄泻
(八)便秘
三、肝胆病证
(一)黄疸
(二)胆胀
(三)胁痛
(四)鼓胀
(五)肝癌
四、心脑病证
(一)胸痹心痛
(二)心悸
(三)眩晕
(四)中风
(五)不寐
(六)痴呆
(七)痫证
(八)癫证
(九)狂证
五、肾、膀胱病证
(一)水肿
(二)淋证
(三)癃闭
(四)关格
(五)阳痿
(六)遗精
第十章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二、血证
(一)鼻衄
(二)齿衄
(三)咯血
(四)吐血
(五)便血
(六)尿血
(七)紫斑
三、汗证
四、消渴
五、积聚
(一)聚证
(二)积证
六、肥胖
七、内伤发热
第十一章 经络、肢体病证
一、头痛
二、痹证
三、痿证
四、腰痛
五、颤震
第十二章 妇产科病证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四、月经过多
五、经期延长
六、崩漏
七、闭经
八、痛经
九、带下病
十、妊娠恶阻
十一、妊娠腹痛
十二、产后血晕
十三、产后缺乳
十四、不孕症
十五、癥瘕
第十三章 儿科病证
一、麻疹
(一)顺证
(二)逆证
二、水痘
三、痄腮
(一)常证
(二)变证
四、顿咳
五、惊风
(一)急惊风
(二)慢惊风
六、畏食
七、积滞
八、疳证
九、佝偻病
十、小儿遗尿
十一、小儿蛔虫病
十二、小儿疰夏
参考文献
附录A 濒湖脉学
一、七言脉诀
二、四言举要
附录B 李治民先生脉学金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