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复按

(三)复按

诊脉以“气血未乱”为重要条件,要求尽量排除外界因素干扰。在进行了总按与单按后,寸口部位的脉络经过把持按压,其气血必然受指力阻遏而失其常性。由此而产生的影响虽微乎其微,但也不能忽视。单按过程完成后,持脉者应将三指收回,保持在尚未施加指力的状态下,稍缓数息,待脉络气血恢复如初后,再进行一次重复诊察,这一过程称为复按。

复按过程,可对总按或单按的诊察结果进行验证,如有持疑之处,可做重点诊察,以求准确无误。确保诊察结果无误后,一般还要求“持满五十动”(前面已有介绍),这乃是从古代延续下来诊脉的注意事项。

古代医家特别强调持脉必满五十动,这是为了体现“昼夜脉行五十度,而复会于太阴”的传统理论。《灵枢·根结篇》曰:“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诊脉持满“五十动”,才能全面反映五脏六腑的“受气”情况。这是古代医家对气血运行的一种认识。就其现实意义上来说,这是强调诊脉不可草率行事,应反复诊察并进行核实。所以,如果“持满五十动”仍不能确保诊察结果准确无误,还可延长时间,不必拘泥于“五十动”。必须确认诊察结果准确无误,复按过程方可结束。

上述3个过程,是一个连续过程,虽然叙述烦琐,但实际操作则不复杂。总按、单按、复按的全过程,3~5分钟即可完成。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一项技术要求,即掌握好三指的弯曲,以“指目”平齐为要。有些脉学著作要求“三指”节节相对,其实,不如排齐“指目”更显得重要。

所谓的“指目”,实乃指端按起如线、感觉最为灵敏的部位。临诊时,不论是疏布指还是密布指,皆要求指目排齐,成一直线状。这对于掌握指力规范非常有利。当触及脉体后,要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便于用相应的指力进行浮取、中取和沉取,也便于运用举、按、推、寻等其他手法进行详细诊察。

有些脉象,用“指目”反而不便,则需“指目”与“指腹”结合并用。比如,在实际表现时程度较重的“散”脉,其实质是“脉体散漫不收,脉肉界限模糊不清”,对这一类脉象进行辨别,用“指目”与“指腹”相结合的方法比单用“指目”更为方便。

临诊时,为便于体察脉象的变化,还要掌握适当角度,三指平按与垂直下按,适用于“总按”过程。在单按过程,除平按或垂直下按的方法外,还应结合35°角的斜按,这种角度有利于发挥“指目”的感知效果,以便于与“指腹”并用进行按、压、寻等操作。并且,这种角度不易受指端动脉搏动的干扰而发生错觉。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的技术要求,才能在操作过程中得心应手,并避免盲目操作而影响诊脉效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从《脉经》以后,由于“持脉轻重法”的应用很少,所以,深刻认识这种操作方法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可参照《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千金方》《四海同春》等专著。这些专著的记载表明,“持脉轻重法”是脉诊非常重要的实用技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是十分值得推广普及的一种精湛技术。若将“持脉轻重法”的精湛技术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中去,则脉诊更为完善、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为实用,这对于临床辨证论治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