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的最佳时间

(一)诊脉的最佳时间

诊脉时间,以清晨(古人称平旦)为佳,因为脉的搏动与气血的动静有着密切的关系,且随饮食、运动、情感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清晨患者体内环境较为安定,气血平和,其脉象最为标准,且容易反映脏腑、气血的病脉。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诊有过之脉。”又据人体营卫运行规律是昼夜循行五十度,并于平旦时大会于此,且兼肺朝百脉,独会于太渊,故于平旦按持寸口,可了解五脏六腑之异常。因而张仲景又说:“平旦者,阴阳之交也,凡人身营卫之气,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迨至平旦,气皆会于寸口……故诊法当于平旦初寤之时。”平旦诊脉,对于一般患者难以做到,特别是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疗,就不能拘泥于平旦,正如汪机所说:“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但必须要让患者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饮食之后谷气充盈,气血流畅,脉多滑利;饮食不节,则脉忽迟忽数而不定,一般在食毕后1小时之后再行切脉才能诊察到真实的脉象。

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该在1分钟以上,3分钟为宜。古人认为,气血一昼夜可运行50周,故诊脉时至少应候50动。50动无不应,说明五脏功能健全,精气充足。若50动内有不应者,是五脏功能失于常态的表现。若40动中有1次歇止,表明一个内脏功能不正常。故《灵枢·根结篇》说:“五十动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张仲景曾批评当时的医生按脉时草率行事,他说:“协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其实五十动尚不足以候五脏之气,只是要求诊脉要有耐心,要有充分时间。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观察结代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的出现频率,推测内脏病变的状况。再则切脉时间长短,脉象指感可能有所不同,如初按软弱,久按反硬为邪实,初速后缓为气滞,初缓后速为郁火,这种动态比较的观察方法,多在耐心中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