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脉象的胃、神、根辨别脉的“常”与“变”

(一)从脉象的胃、神、根辨别脉的“常”与“变”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并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明病因、病位、病机,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情况,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健康人的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归根结底就是胃气、神气、根气(图4-8)。这种切脉首先要审察正气的方法,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将其列为诊脉要领之首。正如程钟龄所说:“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

图4-8 脉的胃、神、根示意图

1.从脉象的“胃”辨别脉的“常”与“变” 中医学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扬程生化之源。胃气旺盛,则脉道充盈,人体亦充满生机。《黄帝内经》说:“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可见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存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综合历代的有关论述,脉有胃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脉来从容和缓:许多医家根据《黄帝内经》的“谷气来,徐而和”,认为脉来和缓就是有胃气。另外,缓不仅是胃气的象征,而且也是辨别其他脉象的标准。如《三指禅》曰:“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详玩,久久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诸脉,了如指掌。”

(2)脉应四时而动:人与天地相应,胃气亦随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春季微弦,夏季微洪,秋季微浮,冬季微沉。脉的这种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是有胃气的表现。凡是这一变化的太过或不及,皆为疾病及胃气衰弱的表现。脉应四时而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胃气的充沛;同时由于脉弦洪浮沉,为五脏之气应时而旺的表现,因而在另一方面又说明胃气是五脏之气的综合性表现。

正如张景岳所说:“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败,此即死生之大本也。所谓凡阳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所谓二十五阳也。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无胃气,即真脏独见,故曰死。”(图4-9)

图4-9 脉有胃气示意图

2.从脉象的“神”辨别脉的“常”与“变” 神从广义而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具体到诊脉,则脉中亦贵有神。正如张景岳所说:“善为脉者,贵在察神,不在察形。察形者,形千形万不得其要,察神者,惟一惟精,独见其真也。”可见诊脉时,于脉中求神,亦是不可忽视的要领之一。历来对脉中之神的认识有如下几种。

(1)胃气即神:有胃气就是脉中有神。

(2)脉有力为神:不少医家皆以有力为有神,但也有一些医家持有异议。对此,李东垣说:“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只是这段话为一些医家所忽略。若在病脉之中,以有力为有神,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至数匀齐有神:陈士铎曾将神分为三等,其中至数匀齐是首要的标志。脉若见结促代止,叁伍不调,甚至见十怪脉,都属于无神。

总之,脉有神就是有胃气。在疾病状态下,还可从有力无力,至数匀齐与否中辨神之衰旺。近人时逸人曾将脉有神概括为形体柔和,来去从容,来去如一,应指有力四端。并说“四项同时见之,方得谓之有神。”实谓要言不烦(图4-10)。

图4-10 脉有神示意图

3.从脉象的“根”辨别脉的“常”与“变” 脉贯有根这一思想,在《难经》时期就已经明确提出来了。《难经》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夫脉之有根,尤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脉之有根与否,是肾中元气盛衰的重要标志。

后世医家认为,脉根有二:一为尺部,二为沉候。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然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之,肾水绝也。”另外,也有部分医家认为,男女之根脉应有所区别,如《医学入门》所说:“男子以右尺为根,女子以左尺为根。”然而,不论怎样区别,仍然是以尺脉为根的(图4-11)。

图4-11 脉有根示意图

需要指出的是,临床经常可见尺脉欲绝之患者,并非根本之败,而仅仅是肾气衰弱或邪气阻遏等证。

近人张琪明确指出:“如下焦邪实壅阻之症,多尺脉不见,不能骤然认为无根,迨邪气去则脉自出。在妇科中,亦有寒气内结胞宫,而尺部无脉者,寒湿得湿化则脉自出。”因此,脉根与胃气相比,远不如胃气更为重要。《医学准绳六要》歌曰:“尺中弱甚似无根,脾胃与今脉尚存,大脏色黄犹进食,斯人终不赴幽冥。”当然,若脉沉候全无,举之浮存,在久病重病之人,绝非吉兆,多是正气衰竭的表现。可见脉根之有无,在脉诊之中仍有重要的意义。

脉贵有胃、有神、有根,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且以胃气为统帅,胃气存则神与根自然存在,无论脉象怎样变化,只要见到从容和缓,匀齐有力,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