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修订版前言

第一章 价值释义

一、“虚体”与“为我”

二、“属性说”与“关系说”

三、“主体性”与“客观性”

延伸阅读 三种人生态度

第二章 情境论

一、基于情境的“关系说”

(一)主观论者的基本观点及反驳

(二)客观论的基本观点及反驳

(三)弥合对立的方案——情境论

二、基于实践的“关系说”

(一)实践及其主客体关系

(二)关于内在尺度和物的尺度

(三)双向性

(四)价值的本质与客体主体化

(五)价值的归属

(六)主体客观性

三、方法论比较

延伸阅读1 本土性

世界上也没有“没有本土性的语言”

“本土性”的保存与保守

“本土性”的漂失

延伸阅读2 什么使人不幸福?

第三章 休谟问题

一、休谟问题的否定性解答

(一)“自然主义谬误”与直觉主义

(二)“伦理表达无意义”与情感主义

(三)价值推理的限定性原则与规定主义

二、休谟问题的肯定性解答

(一)新自然主义

(二)科学人本主义

(三)塞尔的技术性尝试

三、解决休谟问题的实践方式

(一)尝试式的实践探索

(二)自觉而科学的实践推导

(三)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一个过程

延伸阅读1 二分法的王朝

延伸阅读2 中国的“两河文明”

第四章 历史价值论

一、历史认识

(一)三种解答方式

(二)历史认识客观性的实质

二、历史评价

(一)历史认识包含价值渗透

(二)历史评价的主体性

(三)历史评价的主体性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三、历史价值

(一)表征人的存在方式

(二)历史价值“生成论”

延伸阅读1 历史想象的天然障碍

延伸阅读2 如何理解唯物史观

当“童话史观”遇上了“碎片史观”,就可能会发生逆转,是非颠倒,丧失了历史的尺度

把历史说得像童话一样,也是由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造成的

不应该把历史前进的过程简单地割裂和对立起来

附录 以科学的历史观指导历史评价——兼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一、近年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述评

二、历史事实与历史著述

三、历史规律与历史责任

四、历史价值与历史评价

五、历史实践与历史教育

第五章 信仰价值论

一、在信仰中生活

1.多元融合,以人为本(中国视角)

2.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其局限(西方视角)

二、信仰释义

(一)冒险或朝圣

(二)精神联络

(三)智慧之上

(四)统一于信

三、信以为真

四、信仰方式

(一)理性与非理性

(二)具体性和终极性

(三)自发与自觉

(四)正信与迷信

(五)怀疑和危机

(六)科学化

五、信仰的价值

(一)个体心灵的镇痛药和动力源

(二)社会整体的凝聚力

延伸阅读1 爱因斯坦论科学与信仰

延伸阅读2 科学主义再认识

一、对于科学主义若干辩护的简要回应

二、科学主义的深层观念基础

三、环境保护不能仅靠科学

四、关于科学文化传播

第六章 审美价值论

一、美与价值

二、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三、审美评价

(一)趣味无是非?

(二)标准在人心?

(三)跟着感觉走?

四、审美与教育

(一)“道由情生”

(二)以美育代宗教?

(三)自由人格

五、审美与人生

(一)人生艺术化

(二)童心及感官敏锐度

(三)娱乐之上或之外

延伸阅读1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延伸阅读2 扑朔迷离意境美

附录 审美价值研究的重要启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审美感觉

二、审美意识

三、由“异化劳动”所暗示的审美环境

第七章 伦理价值论

一、目的论与义务论之争

(一)摩尔:理想功利主义

(二)杜威:传统伦理学批判

二、规范及其反思

三、“应该”与“好”

四、关于诚信

(一)手段或义务?

(二)诚信的道德渊源

延伸阅读1 伦理规范、宗教性道德及其他

伦理规范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辩证法

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

善优先?权利优先?

延伸阅读2 求助伦理还是求助政治

附录 应用伦理学:“权衡”和“决疑”——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评述

一、无“原理”可以“应用”的伦理学

二、“缺德”与结构上的“可错性”

三、科学的责任及其相关命题

四、引入“风险伦理”

五、结语

结语: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