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艺术化
审美价值的创造与实际人生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如果落实到艺术起源的争论上大致有两种答案,一种是:艺术起源于劳动;另一种是: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说法,在19世纪受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而高度发展起来。较早以人类学方法调查原始族群艺术与劳动关系的是普列汉诺夫。[23]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见于19世纪哲学家康德和席勒。康德强调“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无目的”就是一种“游戏”的态度。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更是扩大了“游戏”解放人类潜能的观点。
如果赞同艺术起源于劳动,就可能倾向于把艺术等审美生活视为实用的人类行为,也可能倾向于信奉“为人生而艺术”,即艺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生”为基础,思考生活、反映生活、批判生活或指导生活。但有时候人们并不是为了励志才去读一本小说,好像也不是为了某种明确的人生目的才去欣赏绘画、音乐、舞蹈的。于是有人倾向于赞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游戏只是休闲或好玩,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当人类对美的境界心驰神往时,体会到的是“过瘾”,是废寝忘食,不可能去关心人生大事。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倾向于为“艺术而艺术”。
艺术究竟起源于劳动还是起源于游戏?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这是19世纪以来长期在艺术理论界争辩的一个问题。争辩本身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但倒因此启示我们:艺术也许没有单一的起源,艺术也可能并不只有一个目的。劳动与游戏并不必然冲突。思考人生和找到恰如其分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不必然产生冲突。也许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上,有时两者会有矛盾,但我们还是会发现精美的艺术形式与动人伟大的思想之间密切的联系。艺术与人生也许就是一体的两面,如果我们能借助前人的视点,扩展自己的视野,以更包容宽大的角度看艺术看人生,也许收获更大。[24]
在小学算术中曾经有过鸡兔同笼问题:鸡和兔同住在一个笼里,一共几个头?几只脚?鸡兔各有几只?诸如此类问题,其实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又有谁会真的把鸡和兔子关在一只笼子里,叫人猜呢?这原本是要通过假设的奇奇怪怪的问题来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使头脑精密起来,然后拿这精密的头脑来应对丰富复杂的人际生活。竞技体育何尝不是如此?跳高、跳远、掷铁球、掷铁饼等项目,很难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实际用处。这也不过是要借具体的名目来训练人的体格,使体格强健起来。然后拿这强健的体格去成就美好人生。美术对眼睛精细辨别力和美的感受力的培养,算术对头脑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的锻炼,体育对人的体格体能的训练,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生不一定要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原不过要借这种研究来训练人的眼睛,使眼睛正确而敏感,真而美。然后将这真和美来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生活艺术化”“人生艺术化”。
为什么要将人生艺术化?如果我们把眼界放远一些,就会发现:这里既有现实的根源,也有理论的依据。现实的根源就是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动荡不安,生活(包括精神生活)贫困、痛苦,人们渴望得到一种自由安定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在现实中又难以找到,因而促使人们极力要挣脱它,超越它,到艺术境界中享受自由愉悦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得到一种安慰,一种寄托。美学界前辈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十分清楚:“我们有美术的要求,就因为现实世界待遇我们太刻薄,不肯让我们的意志推行无碍,于是我们的意志就跑到理想界去寻求慰情的路径。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它能够给我们很好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越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所创造的理想境界是阔大还是窄狭。”[25]不管是否同意朱先生的这个观点,这种历史事实却是存在的。社会政治越是黑暗,人们求美之心越强烈,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就可能得到大发展。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黑暗到极点,而艺术审美却立起划时代的丰碑。
从理论上来说,人生的艺术化或艺术的人生观,提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但它的历史起点却在20世纪初兴起的文化学术思潮中。以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文艺救国论、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学术救国论和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救国论就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思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在他看来,“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26]前面已经提到,美育,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实现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在蔡元培那里,内容却非常丰富。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包括德智体三育。陶冶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激发创作冲动和想象力,非美育不为功。同时,美育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修养,激发人们追求一种超越的精神自由境界,以完美人的精神生活。不仅如此,美育还渗透到现实的生活中,使人们拥有艺术欣赏的眼光,调剂生活,体验人生的乐趣。在此基础上,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论断。
对艺术的人生观的强调,也是美学家宗白华感兴趣的话题。在他看来,艺术的人生观就是“从艺术上推察人生生活是什么,人生行为当怎样”。要树立艺术的人生观,就要“积极地把我们人生的生活,当作一个高尚优美的艺术品似的创造,使它理想化,美化”。[27]
人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指人类一切活动,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社会,从科学的、道德的到审美的。狭义的即所谓“实际人生”,指现实的功利的活动。艺术生活和实际人生合而成为整个人生。一个人应如何对待人生?如何使生活快乐?这里重要的是具有艺术的眼光。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而只知终日拼命挣温饱的人,不会感到人生的情趣。其实,“人生的艺术化”“艺术的人生观”“生活的艺术”这些表达所指向的就是一种美的生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