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不能仅靠科学

三、环境保护不能仅靠科学

敬畏自然的争论,把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之争具体化、大众化了。敬畏自然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必须持有的一种态度。人是有限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在任何具体的时刻,我们都不能说我们已经握了自然的全部规律。大量的科学的负面效应表明:科学不能保证我们现在的行为注定是对人类有益的,也不能保证科学曾经造成的负面效应是注定可以挽回的。科学主义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本质的规律,能够依靠科学征服自然,是一种无知的狂妄。对此,恩格斯早已有过经典表述。

敬畏自然的态度首先在于承认人的有限,所以在自然面前表现出谦逊和尊敬。敬畏自然的态度也表现了人的有知。人类对自然了解得越深,就越能认识到自然本身的庞大、精巧、神秘和神圣,越能够认识到我们对自然的了解是多么地少,征服自然是多么地荒谬。

根据科学主义的本质论和进化假设,社会是单向进化的、发展的。由此,科学主义预设的未来,是建立在科学及其技术之上的、具有控制物质世界强大能力的人类社会。在这种逻辑之下,越是发展的社会形态,就越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源供应,就会产生越多的垃圾。这种“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转嫁到环境之上。

当前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极为严峻的地步。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科学问题,甚至首先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对发展的理解问题,是社会公正问题,是民主问题。推进决策的民主程序,使公众有充分的话语权是极为必要的。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权利,而这个权利与他具有多少科学知识无关。解决环境问题不能仅靠科学,更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门科学。来自情感的、民俗的、文化的、审美的、信仰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环保的思想资源,都可以加入到环保事业中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作为自然界最强大的物种,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才有可能重新恢复与大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