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美感觉

一、审美感觉

马克思在手稿中涉及了审美感受(审美感官)的来源、条件、性质、重要性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他谈道:“所以社会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出来,或者产生出来。”;再如:“一方面为使人之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而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为更好地理解这两段话,有必要对“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作出解释,“对象化”在手稿中马克思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指物质生产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又指什么呢?马克思认为: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美看成自己的本质,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类的特性”。换句话说,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实际上在手稿中指自由自觉进行生产活动的力量。依据上述关于“对象化”与“本质力量”的解释,我们认为开头的第一段引文重在说明感性感官(审美感官)——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形成与来源。马克思指出:它来源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人的本质的展开是指人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进行,且这种活动是属于“社会的人”的。成为人的享受的那些感觉,有一个从“非人”向“属人”的转化过程,而那些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是与人的生产活动分不开的。马克思在以后的著述中表明这种生产活动就是实践。在第一段引文中,马克思启示我们:审美感官的形成不是先天具备的“第六感官”或“内感官”,而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第二段引文“为了使人的感觉……”涉及了审美感官存在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首先它是属人的,也就是说只有主体人才有这种感官;其次,充满全部感受丰富性的人的感觉必须以“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为前提,即以人与世界主客体关系为基础。这段引文对第一段起补充说明作用。关于审美感觉的社会性与属人性,马克思在手稿中进一步讲到:“……但这种废除(指废除私有财产)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都变成了人的。眼睛变化了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变成了通过人且为了人而创造的社会的属人的对象一样。”在感性感官(审美感官)分析中,马克思注入其中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性思维,即“我向思维”。他多次提到“属人的感觉”“为了人”等概念。尤为令人深受启发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只重视人的“类”,从他对审美感官独特性、丰富性、重要性的强调中可以看出,他是意识到个体感性方面的特征的:“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受不同于耳朵,而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方式。因此,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段引文也表明马克思对以感性、现实、活生生的而非思维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的重视与肯定。这与西方美学史中把美学当成“感性学”置于理性之下是截然不同的。感性生存的重要性在马克思那里还从主体方面得到更深一层的强调:“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审美感官的重要性在这里达到这样一个程度,超出人的感官阈限,任何对象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