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性和终极性

(二)具体性和终极性

信仰在表现形式上不仅有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互动,而且还有终极性信仰和具体信仰之别。就像说到善总是指善的行为或行为的善而不仅仅是善的抽象的观念一样,终极信仰总是要和具体信仰联系在一起。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文化上的终极信仰,或是和谐,或是自由,或是真善美。他们高举这样的信仰之旗,烛照人类奋斗追求的历史隧道。但这种对和谐、自由、真善美的终极信仰和追求同时又是非常具体的。中国文化总的来说追求一种整体和谐,“和”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佳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具体体现在绘画中,同一平面上的帝王将相形象大而威严,而位于两侧的侍从则小而恭顺,不讲究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比例关系,为适合整体性和谐甚至可以令局部变形;整体和谐具体体现于建筑中,则以群体建筑宏伟壮观为气度而不以个体高大完美为目的。民居四合院表达的也正是整体和谐的审美理想,通过建筑的虚空,人在居所就可体悟天地和谐。而西方文化所追求的和谐理想就与中国不同,那是一种对立的和谐,是冲突中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是赫拉克里特(Herakleitus)所说的“一团永恒的活火”。这种和谐更多强调的是斗争、否定和新生。具体到绘画中,它不会为损害任何个体的实体性达到整体和谐,画家着力寻找的是各种人体最美的姿势、表达各种意蕴的明暗手段、适于各种情欲的构图方式,他们重实体形式、光线色彩、比例构图,总之是由个体差异形成整体和谐。而建筑的和谐则体现为个体美的线型、美的比例上,体现于建筑个体数的和谐。由此可见,终极性信念可以是一个,但具体表现则各有不同。终极信仰总要体现为某种具体的价值目标,而具体的信仰在经过人类自我意识的抽象和历史与现实的积淀后可能就逐步演化为终极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命运其实就体现为具体信仰和终极信仰相互依赖相互交错的过程。共产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按照经典作家的设想主要包括:(1)以占人类绝大多数、并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民群众为唯一和最高的价值主体。人民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发展着的范畴。但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革命性原则,无论何时都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2)人民是一切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统一。因此只有依靠人民自己创造价值,由人民自己占有价值和掌握实现价值的条件,才能使人类的真正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和丰富发展。(3)现实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达到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其原则的社会历史阶段即共产主义。真、善、美的充分发展及其高度统一——自由王国,是当代人类价值追求的理想境界。(4)追求和实现人类价值目标的现实途径,在于革命地改造现实社会,否定人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使人与人的社会分裂和社会对抗彻底消失并不再重复的历史条件,逐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和谐统一。(5)在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复杂、长期、尖锐的社会斗争,这些斗争表现为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敢于和善于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些终极意义上的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信仰,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它又是十分具体的,必须正视终极目标实现过程中种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个终极信仰。现在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更加注重共产主义的理想性和现实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协调统一。要把终极的社会理想与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终极价值目标和阶段性价值目标的统一。正是据于这种认识,关于共产主义,我们的具体信仰与经典作家当时的设想既有区别又不割断联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世情和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