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实践与历史教育

五、历史实践与历史教育

各种不同层次的虚无主义还否认历史的实践性问题。我们既是历史的认识者,也是历史的实践者。除了在理论上弄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本质外,我们还必须正视这种思潮存在的现实基础,认真反思造成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客观地说,对大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宣传,教育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拆解中心、拒绝规律、游戏化和无主体化的倾向,在青少年生活中还是大量存在。反映在价值观上就是一种“什么都行”的态度和立场。作家梁晓声就“无厘头”文化对中国大陆尤其对大学校园的影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评价,他说在香港,周星驰的电影看过就看过了,回过头来年轻人还是接受大学文化。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大陆,校园里呈现一片“无厘头”文化呢?这才是大家感到极为困惑的,而且扭转这一点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无厘头”现象与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的俏皮、娱乐一起构成一种文化泡沫。这种泡沫看起来很美很有意思,但缺乏意义。

我们不是简单地否定文化的娱乐功能,而要分析娱乐中民族文化和意识的提升问题。语重心长的交流如何不被鄙夷为陈词滥调?过来人的现身说法如何才能不被误解为摆资格、端架子?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真知灼见如何才能不被轻易地搁置一旁?这些问题都呼唤历史教育方法的更新。我们可以在历史材料的取舍上开阔视野;可以兼顾受教育者今天对历史的期待和需求;可以从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乃至口述的各种历史入手,把“宏大叙事”与“精细节目”结合起来;还可以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中国古代史书不仅记录史实,而且也是文学上的范本。司马迁放弃对单纯叙事的执着,得到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全新体例的纪传体形式,得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西方史学界有许多著名学者甚至不惜笔墨和精力进行历史通识教育,语言优美,赏心悦目。表达的问题不重视,历史叙述的通俗化问题不重视,停留在三段论式的背景、事件、结论模式,结果只能使历史变得苍白、无力、不忍卒读。

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也需要自问:我们的历史研究中是否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在历史的继承性研究和阐述上,我们需要摒弃“一根筋”思维和简单化逻辑,防止“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幼稚病。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自己是如何从事历史实践活动并记录这一活动的。如果我们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比较客观地对待历史,实际上就把一个又一个解释真实历史的机会拱手相让,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话柄和空间,更无力阻止历史虚无主义与和平演变交相作用、相互裹挟。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既是一项理论任务,更是一项迫切的实践任务。

近年来,一些作家和名门之后创作了不少或纪实或虚构的作品,中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后的历史陈迹。党派之争、性命较量、风雨人生在他们的笔下都有曲折的反映。在此背景下,不妨更深入地对我们党的历史进行细致具体的梳理,使一些曾经被掩盖、误解的内容逐步实现“能量释放”。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稳步提升党史的“保真度”,有效维护党的形象。与此同时,可以选择一批适合用作通识教育的史料充实到大中学生的教材中。

目前,中小学的教科书由于一些利益关系的干扰,历史教育的地位受到较大影响。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从落实教材的高度作出具体规划。而在大中学生中间,则可以从手机短信、网上聊天入手,认真开展珍惜历史的教育。增强青少年对历史、对祖先、对前人的敬仰与敬畏之心。此外,还应对大众传媒领域的历史意识教育进行认真规划,真正落实正确舆论的引导功能。

(发表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注释】

[1]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2]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3]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4]参见[英]W.H.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5][美]伊格尔斯主编:《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陈海宏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6]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0页。

[8][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王炜、尚新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0页。

[9][英]W.H.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4—95页。

[10]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11][美]卡尔·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选自《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张文杰等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29页。

[12][美]卡尔·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选自《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张文杰等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229页。

[1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博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0页。

[14][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博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3页。

[15][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博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7页。

[16]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7][美]莫里斯·曼德尔海姆:《历史中的客观主义》,参见《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张文杰等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285页。

[18][英]W.H.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 张文杰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19]转引自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20]参见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教学文献》编辑部编:《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刘心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1][奥]波普尔:《历史有意义吗?》,转引自《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张文杰等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85页。

[22]参见何兆武:《历史学两重性片论》,《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23][英]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9—280页。

[24]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教学文献》编辑部编:《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刘心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25]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教学文献》编辑部编:《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刘心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26]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教学文献》编辑部编:《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刘心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页。

[27]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教学文献》编辑部编:《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刘心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页。

[28]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教学文献》编辑部编:《历史科学·方法论问题》,刘心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页。

[29][波]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王寅、尤天然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9页。

[30]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参见彭卫:《穿越历史的丛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18页。

[32]参见彭卫:《穿越历史的丛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页。

[3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页。

[3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107页。

[35]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36]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载《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71年版,第二集第8页。

[37]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7页。

[38][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39][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40]参见[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中译本序言,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41]参见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42]Agnes Heller,A Theory of Histor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2.

[43][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序言,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44][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第1页。

[45][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46][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逸飞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47][英]R.G.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4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卷第118—119页。

[4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515页。

[50]韩震、孟鸣歧:《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47页。

[51]李德顺:《立言录——李德顺哲学文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页。

[5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7卷第477页。

[5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卷下第20、226页。

[5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卷第321页。

[5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卷第122页。

[5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卷第31、32页。

[57]李德顺:《立言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25页。

[58]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59][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50页。

[60][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50—651页。

[61]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62][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51页。

[63][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52页。

[64][加]布鲁斯·炊格:《时间与传统》,陈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1页。

[65][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姚可昆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7页。

[66][意]安贝托·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英]斯特凡·柯里尼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8页。

[67][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68]选自王铭铭:《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487—492页。有删节,标题为笔者所加。

[69]李德顺:《摒弃“童话史观”防止“碎片史观”》,《北京日报》,2016年8月22日。标题为笔者所加。

[70]参见高少星、万兴明:《无厘头啊无厘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71]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7页。

[7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卷第118—119页。

[73]参见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历史阐释学》,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74]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0—91页。

[75]参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4—25页。

[76]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0—91页。

[77]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载《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7页。

[7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