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信仰方式
法国左翼作家马尔罗(AndréMalraux)写过一篇小说,名为《愤怒的日子》,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时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当道,德共备受迫害,小说的主人公被盖世太保逮捕投入狱中。单身土牢的阴暗狭小和漫长的孤独寂静使许多犯人意志崩溃,为了抵抗,主人公拼命回忆文学作品和巴赫、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就在他终于要屈服于疯狂时,土牢的墙壁上传来不规则却有规律的敲打声,他认定那是一种密码,于是绞尽脑汁花费很久时间去解读,竟然借此保持清醒的理智,而且终于解出了密码的含义:“同志,鼓起勇气!”就在那一刻,隔壁囚室里传来沉重的皮靴声,不知名的狱友被拖走了,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刑场。于是,主人公缓缓爬向另一侧墙壁,开始敲同样的信号:“同志,鼓起勇气!”
这个故事再次强调了信与真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信与真之所以互相嵌入、互相缠绕,根本原因在于人自身的特性,在于人认识世界的限度。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是不是真的能穷尽对宇宙的认识?答案未必那么肯定。未知是知的海洋,而科学的发展只是将人类“知道”的范围扩大了,并没有完全穷尽外延。1930年,哥德尔(Kurt Gödel)在哥尼斯堡会议上提出令数学界震动的“不完备定理”,它告诉人们:包括初等算术在内的无矛盾公理化系统必定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即使对一些简单的数学公理体系来说,给定公理和规则后,即使这个体系本身没有矛盾,总也会有一些命题是不可证明的。从哲学的角度去看,这并不奇怪。知识总以无知为起点,人并不是在理解并把握了世界的根本后去认识把握世界的,而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来认知世界。另外,从理论体系的结构来看,任何严密理论体系的前提都只能是经验性的,是归纳的结果而非逻辑性推理所致。一个理论体系建立在某个需要论证的命题基础上,它就是不可靠、不彻底和不完全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结论就是:任何理论体系都不是可以完全自我证明的,它总有不可证明的东西。由一个个以人们的经验生活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所构成的知识大厦,确实是人类的智慧之光,如同人手中擎着的明灯,知识的进展在不断提高灯的光亮度。但无论怎样,它足够照亮周围却无法完全照亮自己的脚下。所以,没有所谓绝对的知识,因为知识不能从源头意义上解决自身的根基问题,换句话说,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不能不给信仰留下地盘。知无知方能有大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都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对于信与知的这种内在关联,应当有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