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发与自觉

(三)自发与自觉

信仰还可以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就个人而言,有时候自发与自觉没有明确的界限。对艺术家来说,艺术创造、“精神生殖”就是他的存在方式,在艺术创造中他把自己对生命存在、绽放、凋谢的全部认识和体验融入作品之中,以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现实世界和信仰生活浑然不分;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时,寻找宇宙秩序和规律的忘我冲动和对宇宙简洁之美的坚信浑然一体;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如此,某个实践者全身心投入现实物质改造活动与他对所达到结果的期待和信念浑然一体。在这些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自发的成为自觉的,自觉的也就是自发的。当然,无论是自发还是自觉的信仰,对创造性劳动中的个体来说都不是先天预成的,而是他所存身的社会文化及其内化的产物。任何一种社会信仰的最终确定并付诸实践都需要一个非理性化的过程——使社会信仰内化为个体心理深层的东西,使社会信仰在个体自发行为中不自觉地加以实施。而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信仰大众化和世俗化的过程,是社会信仰和个人信仰相结合的过程。

任何一种信仰都具体地体现人类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理解和意义确证,所以也可以说任何一种信仰都是人类自觉建立起来的,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和内在动力,将人类的存在不断引向理想世界,展示无限的可能前景。但毕竟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呈现出逐步展开、不断丰富的具体历史过程,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信仰的确立又都不是最终和绝对的,而将不断被新的具体的信仰所代替,正是在这种具体信仰的不断更替中,人类生存的意义世界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存境界也得以提升。所以,任何一种信仰就其是理性认识的结果而言是自觉的,但就其已逐步内化为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而言,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又是自发的、盲目的。自觉向自发的转变有可能使具体的某种信仰最终成为人类迈向新境界的障碍和束缚,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信仰的自觉后来就曾蜕变为一种盲目的自发的力量,因而失去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并导致非理性信仰的抬头。

信仰的自觉性和自发性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如上所述,自觉的变成自发的、盲目的,另一方面自发盲目的又将为新的自觉所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