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性”的漂失
这种“本土性”在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往往可永远保存。甚至促成“独立建国”,如新加坡(事实上南非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小国,在文化上也是欧洲白人的“新加坡”)——但是这现象多半是“水向低处流”、久积成湖的结果。一旦流水遇高丘——一个移植的文化,碰上一个更多彩多姿、更丰富文明的阻力,那就要发生“倒流”甚或“灭顶”的现象了。我华族向北美洲移民,现在就发生了这种现象。在北美洲,我们钻入了一个物质上超高度发展、文化上更多彩多姿的现代文明圈中,在这个“文化战场”上,我们的“第一代”,尤其是知识分子圈内的第一代,在保持“本土性”之肉搏战中,已是“且战且走”“屡败屡战”“可泣可歌”(有的也就干脆放下武器投降了)。我们的“第二代”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其中尤其是“高知识层”的子女,当他们还在襁褓之中时,就被“全盘西化”了。
可悲的是:在中国旅美高级知识分子的第二代的圈圈里,“中国本土性”早已变成孩子们生活中的“噱头”和“笑料”——他们都是百分之九十的“洋基”和“香蕉”。
聚居在唐人社区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子女虽稍胜一筹,但是一旦展翅“单飞”,脱离了社区,“本土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所以在北美洲,我们华裔的本土性之保持,全靠“第一代”——在中国侨美的“中文作家”中,也只以“第一代”为限;“第二代”的华裔作家就不能再用中文写作了。这在新加坡则不然——我个人在新加坡遇到好多第二、第三代的“华文作家”,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一言以蔽之,这就是个文化“水平”的问题。东南亚的土著文化,一般在当前汉文化的“水平”之下,所以我们可以“水到渠成”;美国当前的文化,则在我们的“水平”之上,我们只能在深泽低沼中搞点封闭的“艺脱”文明,一出沼泽就被人淹没了。
但是本土性之漂失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坏事。因为事到如今,没有哪一家文明是可不受外界影响而单独存在的。如果一宗文化水平太低,或太古老,它就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或侵略;反之,它就必然向外扩张和影响别人,以邻为壑,来淹没别人。我国古代文明之扩张属于后者,现代文明之含辱蒙羞则属前者。不是我活,就是你死,哪有了局?和平共存,则中外文明终有拉平之一日。
中国文学不是个孤立的东西,它是中国文明中最敏感的一部分。只要中国文字永远使用下去,中国本土性就不会消灭,但是它在外力冲击下而崇洋,而部分西化,则是难免的。有朝一日,它的水平提高,它也会向西方倒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