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异化劳动”所暗示的审美环境
身处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环境,马克思发现:对象化劳动是被异化了的,人的类存在、人自由自觉的本性是无法得到充分实现的。因为“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的世界也正比例地落价。”“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客观现实环境对审美价值生成可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美学研究最有意义的启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及由此形成的审美价值其主导方面固然是在主体审美能力,但现实的具体的审美价值实现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环境。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全面研究,认为异化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以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从私有制的解放是消除异化的途径。这些分析本质上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这一学说的萌芽形式。异化劳动理论表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全部丰富性的实现在私有制条件下是难以完成的。但马克思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又指出:即使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主体的创造及其产品并非彻底失去其审美价值。因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有别,因为精神生产,特别是艺术生产和美的生产,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消费中较少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在这里,手稿启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审美客观条件是重要的,但并不理想的环境阻止不了人的审美追求。因为审美价值追求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因为人不仅按美的规律来创造,而且只是因为美才使人的这些活动具有了创造意义,人恰恰是为争取完满自由才在创造中积累自己的历史的。
【注释】
[1]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4—56页。
[2]参见黄凯锋:《审美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2页。
[3]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2.16—1944.12.13),出生于俄罗斯的法国画家和美术理论家,是俄罗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
[4]参见[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中有关美学的部分,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柏拉图:《巴门尼德斯篇》,陈康译校,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3页。
[6][美]乔治·博厄斯:《鉴赏史中的〈蒙娜丽莎〉》,载“思想史”杂志,1940年4月号。
[7]P.D.尤尔是美国的解释学理论家,代表作《解释》,由普林斯顿出版社1980年出版。
[8]转引自黄凯锋:《价值论视野中的美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197页。
[9][美]C.J.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243页。
[10][西]乔治·桑塔耶那:《美感》,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页。
[11][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20页。
[12]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13]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123页。
[14]参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8—115页。
[1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第三章相关内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6]蔡元培:《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6页。
[17]参见《梁漱溟全集》第三卷“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第五章相关内容,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8]蔡元培:《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卷第218—219页。
[19]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页。
[20]刘小枫:《评马尔库塞批判的浪漫美学》,《外国美学》第4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1]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22]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23]参见[俄]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曹葆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4]蒋勋:《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12页。
[25]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3—354页。
[26]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
[2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28]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220、279—282页。
[29]转引自姚全兴:《生命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52页。
[30]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31]选自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开篇,有删节。蒋勋曾在《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中说过:终其一生,我们都不要失去对美的信仰。在人性众多的挫折障碍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中,美,使人有向往,有希望,有理想,有反思,有对伤痛的悲悯,更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32]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57—359页。文中部分段落因与审美价值内容关系不大,略有删节——笔者注。
[33]在《我负丹青》第44—45页,吴冠中以一篇《水陆兼程》的短文自述其在绘画艺术领域探索油画民族化和中国化现代化的体会,自称是中西绘画的“混血儿”。可谓“丹青伴歧路,风雨独行人”。
[3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