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赫费这套分析问题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应用伦理学的问题,每一个都不是“个体性”的。环境问题、克隆人的问题,都事关人类整体生存,是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的最紧迫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理性形而上学提供的基础原理可能失效,从问题的诊断出发,经过讨论而形成有效的治疗方法,也许是我们重新获得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表于《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注释】

[1][英]G.E.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江畅:《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3][英]G.E.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2页。

[4][英]G.E.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3页。

[5][英]G.E.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5—156页。

[6][英]G.E.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7页。

[7][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转引自冯平主编“西方价值哲学经典”《经验主义路向》(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

[8][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转引自冯平主编“西方价值哲学经典”《经验主义路向》(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

[9][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转引自冯平主编“西方价值哲学经典”《经验主义路向》(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10]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01页。

[1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9页。这部分内容的评述可视作对《论可能生活》同一话题的导读。

[1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1页。

[13]参见[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1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1页。

[1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3—35页。

[16]李泽厚:《伦理学纲要》,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17]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9页。

[18]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7页。

[19]赵汀阳的这段分析还有待斟酌,好或应该都是关系范畴,“本身好”的说法和我们对价值的主体性分析思路有别——笔者注。

[20]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1页。

[2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6—77页。

[22]何怀宏:《良心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4—148页。

[23]何怀宏:《良心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8—149页。

[24]何怀宏:《良心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58—160页。

[25]标题为笔者添加,分别选自李泽厚《伦理学纲要》(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和《伦理学纲要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两书。书中部分访谈和对话所涉及的理论观点经过笔者的整理概括,特此说明。

[26]选自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第二部分第7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27][德]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中译本序,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8][德]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03页。

[29][德]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页。

[30][德]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