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述评
近年来,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显著的表现发生在中共党史领域。2005年北京大学的沙健孙、梁柱,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文海、北京师范大学的龚书铎等学者发表了系列笔谈和文章,对党史领域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历史虚无主义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历史,以“理性思考”为名否定社会主义,从歪曲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其根源是唯心史观。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所谓由“革命”向“现代”的范式转型,实际上为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党史领域中的虚无主义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依据的另类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不遗余力地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并得出“告别革命”的武断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限于党史领域的分析,满足于单纯的立场和表态,这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虚无主义在近年来的思想文化界,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已初现端倪。史学和文学之外的大众传媒,实际上也充斥大量非历史的观点。
总体来说,目前至少有三种历史虚无主义需要我们注意。第一种就是党史领域的“否定革命”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实际上并不可怕;第二种是对全部历史的虚无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思潮的主张就是如此,长此以往,现实将因为历史的不堪回首而支离破碎;第三种是对历史教育的虚无主义。影视创作领域的“戏说”热和“空手道”、网络FLASH的“搞笑”和“无厘头”、大中学生教材中对历史感的普遍漠视等就是这种虚无主义的具体反映。[70]针对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有必要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党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我们面临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澄清和批判的错误观点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在“重在建设”的意义上坚持科学历史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