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智慧之上
内心精神生活的唤醒,独立面对上帝的勇气,其实都与人的智慧相关又不仅仅限于智慧。智慧的起点处在于看到并接受人所有的限制,但智慧不会停留于此。只有理解后默默承受,没有一往无前的拯救;只有沧桑看云的超脱,没有义无反顾的超越,智慧就成了冷漠的犬儒主义。但是一旦寻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信仰。其实当一个人清楚地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和不完美,意识到困境的永不可避免,他实际上已经在用某种绝对完美的境界作参照了。因为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周围的个别人加以比较,看到的也许只是存在限制和缺陷的某种具体形态,惟有把人与神圣比较时,才能看到人之限制的普遍性,因而这种限制无论发生在谁身上,无论以什么形式体现,我们都会心气平和。对人之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看,不正是面对神的谦恭态度吗?所以真正的智慧中总蕴涵信仰的倾向。
真正的信仰也总是孕育于智慧之中。如果不是太看清人的限制,佛陀就不会寻求解脱,基督又何须传播福音?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就是值得怀疑的。有人去庙里烧香祈求消除某一个具体的灾难,我们有理由说他没有真信,只有迷信,他这是向佛“行贿”。按照中国作家史铁生的说法,人的限制是神的给定,人休想篡改这个限定,而所谓天堂其实就是人的仰望。
当人俯察尘世,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而当人于尘世仰望天空,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美,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15]而归依并不在一个处所,归依是在路上,走在路上是唯一可能和有效的证明。
信仰总是和所信仰的对象联系在一起,信仰之所信必定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像日月星辰在我们头顶闪耀,我们相信它并仰望它,但它又不是真的日月星辰,而只是受心念牵引之所在。一提起信仰,人们很容易想到宗教,宗教确实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但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一个宗教徒不一定有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不一定信奉某种宗教。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追求,有超越世俗的理想目标。宗教的价值也许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过于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反而有可能削弱甚至丧失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寻求确立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