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本主义

(二)科学人本主义

科学人本主义是指西方出现的将科学与人性重新结合起来的倾向和努力。科学人本主义当然是一种笼统的称呼,其思想先驱有G.萨顿(George Sarton)、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等,但真正的代表人物当推A.H.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的思路是从对现代心理学的批判性反思开始的。一方面,他认为现代心理学已经走入一条死胡同,完全丧失热爱、创造性、价值、美、想象、道德和欢乐,似乎成了丧失人味的离开人而自动运转的客体。科学哲学崇尚价值中立、道德中立,奉行客观至上,在理论深层意义上是支持上述非人的科学观的。但马斯洛认为,科学本应是人性与认知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科学也是人学而且只能是人学。另一方面,马斯洛认为传统的人本主义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人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纯粹形而上学的玄想水平上,始终未能获得实证科学的性质。通过在科学中发现人的因素,揭示科学的人学化、主体化,通过在人本主义研究中强调实证的经验基础,马斯洛将科学与人(价值)融合起来并建立了一个科学人本主义的整体构架,以此为基础,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建立起融通的桥梁。

有些人因为太现实化而看不到自身潜在本性的未来趋向,而对未来可能、变化、发展或潜能的盲目必然导致一种“现状哲学”,即把“现在的是”当作标准;而另外一些人又过分理想化,总把现实的“是”当成与应该达到的目的格格不入的东西,往往以某个先验的本质规定“应该”的尺度,然后谴责人类的现实状态(即“是”)。在他们眼里一切过去和现存的都是不合理的,人类从未达到应该的某种理想状态。[16]在马斯洛看来,“是”与“应该”的这种互相排斥的古老对立是虚假的对立,两者完全可以融通起来。

首先,从“是”过渡到“应该”的前提是认识自己,弄清自己的本性、能力、需要、愿望等。“一个人要弄清他应该做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先找出他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达到伦理的或价值的决定、达到聪明的选择、达到应该的途径是经过‘是’,经过事实、真理、现实而发现的,是经过特定的人的本性而发现的。他越了解他的本性,他的深蕴愿望,他的气质,他的体质,他寻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满足,他的选择也变得越不费力,越自动,越成为一种副现象。”[17]

其次,要对事实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倾听事实的声音。“应该性是深刻认识的事实性的一个内在固有的方面。”[18]“事实是权威的,有要求的品格。它们需要我们;它们可以说‘否’或‘是’。它们引导我们,向我们提出建议,表明下一步该做什么并引导我们沿着某一方向而不是另一方向前进。建筑家谈论地基的重要。画家会说那块油画布‘要求’多用些黄颜色。”[19]事实会以某些状况和客观必然性,对人的行为提出建议、提出要求,当然,事实是不会高声说话的,理解事实是困难的。[20]

再次,事实创造应该。一个事物被认识或理解得越清楚、确实、真实时,它就会在自身内部提出它自己的需求,它自己的需要品格,它自己的适应性,从而就会有更多的应该性质,它要求某些行动而不要求其他行动,从而变成行动的更佳向导。“肯定的知识意味着肯定的伦理决断”,[21]“真理命令必须的行动,‘是’命令‘应该’。”[22]他还认为“是”与“应该”的统一往往以高峰体验的方式揭示,在这种高峰体验中,人们常常进入痴迷的领悟状态,达到主客体的高度统一。在这里,主体性不会有任何丧失,而似乎只有它的无限展开,通过高峰体验,主体才能认识到什么才是应该的。总之应该是由事实性创造的,应该是事实性认识的一个内在固有的方面,某物变得越“是”,它也变得越应该,也就是说“是”与“应该”本来就融合在一起的,割裂两者只能使人性受到扭曲。

马斯洛这种整合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努力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单纯从客体或客观主义事实出发不可能过渡到价值判断,但从人或主体出发,从人的本性和规定出发,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