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学主义若干辩护的简要回应
对科学主义的反思遭到了某些人的激烈批评。反对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
1.中国的科学还很不发达,现在反思科学主义为时过早、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科学主义是一个虚设的靶子。
3.所谓的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是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造成的,这不是科学的错,是人的错,所以不能以此来否定科学的价值。
4.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科学事业应当自主发展,科学家可以自由从事任何科学研究,其他人无权干涉。
5.科学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是科学是我们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武器,除了依赖科学,我们还能依赖什么?
对于1:科学主义者并不代表科学,至少不代表最新的科学。真正妨碍科学发展的不是对科学主义的反思,而恰恰是科学主义。
对于2:中国科协主持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证据。对于“有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回答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0.3%和18.5%,而本次(2005年)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2%。这意味着,有大约38%的人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却又对科学如此信仰,正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表现。
对于3:第一,既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不是科学的过错,是人的过错;那么同样,科学技术的正面应用也不是科学之功,而是人的功劳。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要歌颂科学和科学家为人类造福,而不是歌颂做出了正确应用决策的人,比如政治家?这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第二,这种反驳通过把科学和技术,把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剥离,给出了一个纯洁无瑕的科学。而这种剥离,永远都是可以操作的。最终会导致循环定义:所谓科学的,就是还没有产生负面效应的;而产生了负面效应的,就不是科学的。这种剥离法的原则正是“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
对于4:不存在脱离语境的绝对价值。科学的价值必须在社会、文化之中得到体现。默顿(R.K.Merton)曾说:“他们(科学家)认为自己独立于社会,并认为科学是一种自身有效的事业,它存在于社会之中但不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给科学自主性当头一击,以便使这种自信的孤立主义态度转变为现实地参与革命性的文化冲突之中。”[30]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研究,必须不违背基本的底线伦理。无视伦理约束从事的研究,既对当下社会现实无益,也未必对未来有益。
对于5:可以追溯到萨根。萨根曾说:“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魔鬼出没的世界》第二章),不妨称之为“萨根命题”。“萨根命题”在表述上退了一步,不称科学万能,也不称科学是绝对真理。但是仍然包含着强硬的科学主义内核。在知识论的层面上,它虽然没有宣称科学现在已经是绝对真理,但是作为最好的工具,科学正在通近真理。所以很多人常说,你们不能只考虑现在的科学,要想到科学在发展,未来的科学将会怎样。因而实际上,这种表述是在用一种假想中的未来的万能科学来考虑今天的现实问题。在操作层面上,科学既然是最好的工具,所以是最高的判断标准,与科学万能、科学全能并无差别。
我们认为,科学不是判断一个事物合理性的最高原则和最高依据,没有哪一种依据是可以绝对依赖的。质问“除了依赖科学,我们还能依赖什么”这种想法本身,是科学主义的表现。世界是丰富的,人性是丰富的。还有更多的可供判断的依据。比如:历史依据、经验依据、伦理依据,乃至美学依据。人类社会只有在各种利益的协商中才能达到和谐,人类的各种思想和观念也要在协商中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