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之上或之外

(三)娱乐之上或之外

艺术是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而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娱乐和消遣。但不能因此就认定:艺术的效果也就只是娱乐与消遣而已。艺术可以美化人生,陶冶性灵。但不能把“美化”锁定在房屋、衣饰上;也不能把“陶冶”归结为附庸风雅。

艺术对人生的作用,包括我们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和欣赏、熟悉艺术之后间接受到的影响。前者可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称为艺术的间接效果。前者是“艺术品”的效果,后者是“艺术精神”的效果。

直接效果,就是创作或欣赏艺术品时所得的乐趣。这乐趣有两方面,第一是自由,第二是天真。

我们平日的生活,多多少少都受环境的拘束。心灵不得自由舒展,应付人事,要谨慎小心,辨别是非,需打算得失。我们的心境,大部分的时间是谨慎严肃的,惟有学习艺术的时候,心境可以放松,把自己的意见、希望与理想自由地表达出来。当然,要获得这样的放松和自由,还要经历一个相对枯燥的技巧历练阶段。

人人都爱世间的美景,可惜好景不常在,而且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又影响我们发现美景。心里向往美景,而实际上不得不天天厕身在喧嚣的都市里,与平凡、看厌了的环境相对。于是我们诉诸艺术,艺术中就有自由描绘的美景。雪是不易保留的,但我们可使它终年不消;虹是转瞬就消失的,但我们可使它永远常存,在室内,在晚上,随时都可欣赏;鸟见人要飞去的,但我们可以使它永远停在枝头,人来了也不惊不惧;大瀑布是难得见的,但我们可以把它移置寝室,飞流直下三千尺。人生得如此美景相伴,岂不快慰?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在文学中可以自由高歌人生的悲欢,以排遣实际生活的苦闷。世间常有饥寒的苦痛,人人想除掉它,而事实上未能完全做到。于是在文学中描写丰足之乐,使人看了欢喜,古来无数描写田家乐的诗便是很好的例子。世间常有战争的苦痛,人人想劝世间的人不要互相侵犯,安居乐业,而事实上也不能完全做到。于是就在文学中描写理想的人际生活,使人看了心生希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是一例。读到“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文句,心中欢喜,仿佛自己做了渔人或桃花源中的一个居民一样。理想越高远,创作欣赏时的自由之乐越多。

创作和欣赏艺术,可以获得天真的乐趣。我们平日对于人生自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见到其本身的真相。在艺术表现中,就有机会发现万物的天然的真相。看见朝阳,便想道,这是教人起身的记号。看见田野,便想道,这是人家的不动产。看见牛羊,便想道,这是人家的牲口。看见辛苦之人,便想道,他是穷的原故。这些所思所想,原是没有错误的,但在艺术表现中就完全可能不一样了。朝阳,分明是何等光明灿烂,神秘伟大的自然现象!田野,分明是自然风景的一部分,与人家的产业何干?牛羊,分明自有其生命的意义,岂是专为人家杀死而生的?穷人分明是同样的人,为什么偏要受苦呢?这些思考使我们在实用生活的同时增添感性丰富性和趣味。画中的朝阳,庄严伟大,永存不灭,才是朝阳自己的真相。画中的田野,有山容水态,绿笑红颦,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态。美术中的牛羊,能忧能喜,有意有情,才是牛羊自己的生命。诗文中的贫士、贫女,如冰如霜,如玉如花,超然于世故尘网之外,这才是人类本来的真面目。打破日常生活和传统习惯而用全新至净的眼光来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的时候,心境就豁然开朗,自由自在,天真烂漫。

艺术对人生的间接效果,是指我们在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欣赏并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后心灵所受到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就是体会艺术精神并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这个间接效果总体来说,可以概括出两点,一是与功利保持距离,二是平等心的获得。

直接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心中撤去传统习惯的拘束,自由自在,天真烂漫。这种经验积累得多了,我们便会持存这种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在可能的范围内,把人世也当作艺术品看。完全超越功利可能做不到,但至少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一味计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精神生活就白白糟蹋了。所以在不妨碍实际生活的范围内,能酌情选取艺术的非功利的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可使人的生活温暖而丰富起来,人的生命高贵而光明起来。远功利(不是绝功利),是艺术修养的一大效果。用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这种超越功利的艺术修养造就的是“唯美的眼光”。这个唯美的眼光,“就是把世界上社会上各种现象,无论美的,丑的,龌龊的,伟丽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会生活,都把他当作一种艺术品看待……艺术品中本有表写丑恶现象的……因为我们观览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小己的哀乐烦闷都已停止了,心中就得着一种安慰,一种宁静,一种精神界的愉乐。我们若把社会上可恶的事件当作一个艺术品观,我们的厌恶心就淡了,我们对于一种烦闷的事件作艺术的观察,我们的烦闷也就消了。所以,古时悲观的哲学家,就把人世,看做一半是‘悲剧’,一半是‘滑稽剧’,这虽是他悲观的人生观,但也正是他的艺术的眼光,为自己解嘲。但我们却不必做这种消极的、悲观的人生观。我们要持纯粹的唯美主义,在一切丑的现象中看出他的美来,在一切无秩序中看见出它的秩序来,以减少我们厌恶烦恼的心思,排遣我们烦闷无聊的生活。”[30]

第二个间接的效果是平等心的获得。我们平常生活的心,与艺术生活的心,最大的差别是在物我关系的处理方式上。平常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对峙的。而艺术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一体的。对峙则物与我有隔阂,我视物有等级。一体则物与我无隔阂,我视物皆平等。所以欣赏艺术,可以养成平等观。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画家用这种眼光看世间万物,则其所描写的山水花卉有生气、有神韵。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便是由这看法而达成的。不过画家用形象、色彩来把形象有情化,是暗示的;但化其神,不化其形,一般人不易看出。诗人用言语把物象有情化,明显地直说,就容易看出。例如禽兽,用日常的眼光看,只是愚蠢的动物。但用诗的眼光看,都是有理性的人。如古人诗曰:“年丰牛亦乐,随意过前村。”又曰:“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推广一步,植物亦皆有情。故曰:“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再推广一步,矿物亦皆有情。故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曰:“人心胜潮水,相送过浔阳。”再推广一步,自然现象亦皆有情。故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曰:“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些诗句中所咏的各物,如牛、燕、汾上柳、敬亭山、潮水、明月、春风等,用物我对峙的眼光看,皆为异类。但用物我一体的眼光看,则均是同类,均能体恤人情,可以相见、相看、相送,甚至对饮。这是艺术上最可贵的一种心境。习惯了这种心境,并把它用于日常生活上,则物我对敌之势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爱之心可长,一视同仁之德可成。唐朝的诗人杜牧有幽默诗句云:“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看似滑稽,却很严肃。白发是自然而生,可见天意本来平等,不平等是后人造作的。学艺术就是要恢复人的天真和平等心。

艺术的间接效果,归根结底是一个修养方面的问题。修养不是赶时髦,不是随大流,而要点滴涓成,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练。大学毕业不一定就有好的修养,它只能代表一种资格或者是证明你的学历。修养是另一种境界,与知识没有必然联系。

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弄乱,向东或向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其中的奥妙,不是抽象的言辞可以说清楚。其中的奥妙包含许多人生智慧。

多接近艺术,多亲近自然,那才是提高审美修养进而丰富人生修养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