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学化
无论具体对象是什么,信仰这种精神形式的特征都在于把某种价值信念置于统摄思想和行动的地位,成为自我意识活动的中枢。因此,信仰的确立是对人整个生存方向的把握,人们信仰什么归根到底就反映了这种把握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信仰确实也有一个自觉与不自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的区别。
信仰的科学化,有两种解释,即对科学的信仰和科学地对待信仰。科学虽然不能直接证明上帝不存在,也不能证明天堂和地狱不存在,但它能不断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关于世界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真理,同时它也代表和倡导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类精神。所谓“弘扬科学精神”,包括科学地对待一切非科学的、非理性的东西。科学当然不能代替价值和价值观念,科学本身不等于信仰,但科学能够帮助我们历史地、深入地说明价值观念并指导其建设。我们要重视用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不属于科学认识领域的现象,如兴趣、愿望、情绪、体验、信仰等,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引导。科学评价的核心,是解决对象本身各种意义上的“真实性”问题,包括事实发生和存在的真相、依据、条件、范围、变化的可能性空间以及主要趋势等,对有重大影响或争议的社会问题包括信仰对象,要首先落实科学评价的程序,让科学评价先于政治、经济、道德等功利评价,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再来权衡价值。[25]
应该看到各种宗教在处理明在和暗在、内在和外在关系上的探索,可以借鉴吸收其基于人性和心理的方法和艺术,但不能因此就被某些教义牵着鼻子走。人世的问题可以有超人世的想象和思考,却不能在超人世中解决,“做好人”的承诺归根到底也要在人生一世中得到归位和落实,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离退休老龄人口的增加,个人的精神需求和投入开始具有更加普遍的社会意义,这是“安妥今生”的新情况,也是一个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进程的巨大思想文化空间。这个领域,如何使健康合理的生命观、幸福观、事业观、道德观、家庭观引领主流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问题,严肃的科学精神应在其中起作用。[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