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审美价值研究的重要启示——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4]
如果从上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算起,可以说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实际上是一段既与现当代西方美学脱节又与传统中国美学史脱节的奇特历史。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美学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大讨论还是80年代“美学热”,与其说在探讨美学,毋宁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与应用的一场大比武。在这场比武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承担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马克思手稿中的术语,被用来作为定义美的本质的强有力的论据。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这部著作。第一个引用其中观点说明美学问题的是李泽厚,以后各派纷纷从其中寻求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和阐释。到了80年代,随着学术氛围的变化,关于手稿的研究又趋热烈,1982年曾达到高峰。1983年以后由于纷至沓来的新的学术问题的提出,讨论本身没再继续深入下去。
在整个手稿的研究中,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1844年手稿是典型的美学著作,已真正解答了美学之谜。我们认为:手稿不是美学著作,更非百科全书,它并没有着力破译美之谜,它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早年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决定性时期的产物,在其中马克思阐发了他的哲学思想。但同时我们也应承认:手稿的巨大魅力还在于它将人与美、人的劳动与美的创造、人在劳动中的享受与审美的愉悦联结在一起,从而为人们解开美与美感之谜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生活实践与美学原理研究的成果表明:审美世界是一个价值世界,美在本质上是价值世界中的一个事实。沿着审美价值研究的思路我们会发现:原来手稿中的许多内容对审美价值生成条件的理解有新的启示。这些启示主要体现在审美感觉(审美感官)、审美意识等主体条件与通过“异化劳动”隐含的审美价值生成客体条件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