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酒的文化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酒文化都源远流长,酒是文化的一种象征。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赋予了酒特殊的意义,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一)中国酒文化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从古至今传世的比较著名的中国酿酒专著有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造神曲并酒》,宋代苏轼《酒经酿酒法》和朱翼中《北山酒经》,李保《续北山酒经》,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论宋酒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酒》,高濂《遵生八笺》中的《酿造类》,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酒母》。
魏晋名士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中写道:“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在绘画和书法艺术中,酒文化也处处可见。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集序》,“遒媚劲健,绝代更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二)国外酒文化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个体消失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三)饮酒习俗与礼仪
我国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些大家必须遵守的饮酒礼节。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西方的“酒文化”与中国的“酒文化”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酒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其内涵自然也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西方饮食文化中一般饭前要饮开胃酒,饭后要饮帮助消化的利口酒或烈性酒,用餐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菜肴搭配不同的酒,如吃肉时喝红葡萄酒,吃鱼时喝白葡萄酒,吃点心时则配葡萄汽酒或利口酒。

拓展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