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茶的今生
当今世界,约60个国家或地区种茶,30个国家或地区稳定地出口茶叶,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常年进口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有喝茶的习惯,全球约30亿人每天在饮茶。中国自古就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国现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消费总量都列世界第一,出口量稳居世界前三。其中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园总面积的60%以上,占茶叶总量40%以上。中国茶产业规模已步入5000亿时代,人均茶叶消费量超过1公斤。
(一)茶与健康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类物质、咖啡因、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糖类、类脂等有机化合物450种以上,钠、钾、铁、铜、磷、氟等28种无机营养元素。茶叶是一种富有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的、不同于咖啡和可可的饮料,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益,被誉为“最理想的饮料”。
茶叶中的成分对人体的药用功效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八大保健作用。
1.提神作用
茶叶的咖啡因能兴奋精神、增进思考、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作用
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
3.强心解痉作用
咖啡因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
4.抑制动脉硬化作用
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经常饮茶可以降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
5.抗菌、抑菌作用
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具有收敛、消炎等作用,能预防肠道传染病。
6.减肥作用
茶中的咖啡因、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
7.防龋齿作用
茶中含有氟,能提高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8.抑制癌细胞
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抑制细胞突变与癌变的作用。
(二)各民族茶俗
1.藏族酥油茶
藏族人民的饮茶史已有1000多年。藏族人对茶极为重视,认为茶是“吉祥”之物。若至藏民家作客,主人首先敬上的当然也是酥油茶。酥油是将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静置后捞取浮于面上的一层黄油。先将砖茶或沱茶捣碎入锅,注水煮沸半小时后,将茶汁经过滤后倒入圆筒内,放入酥油和盐少许,可以再加入事先炒熟、冲碎的花生仁、桃仁、鸡蛋、牛奶等佐料。上下搅打,使酥油均匀地溶入茶叶中。酥油茶色、香、味俱佳,美味可口。喝茶时要留一半茶于碗中,待主妇添上茶后再喝。要连续喝完三碗茶,才能起身告辞,这样会比较“吉利”。
2.蒙古族奶茶

图5-3 蒙古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是“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加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如有客人到蒙古族人家做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客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在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地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篷送行。
3.侗族打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先将煮好的糯米饭晒干,用油爆成米花,将少量米放进锅里干炒,然后放入茶叶再炒,加入适量的水,煮开后将茶叶滤出放好。将事先准备好的米花、炒花生、猪肝、粉肠等放入碗中,倒入滤好的茶,油茶就做好了。喝茶时,主人只给你一根筷子,如果你不想再喝时,就将这根筷子架到碗上,主人就不会再斟下一碗。贵州的布依族也喜欢喝油茶,制作方法与侗族差异不大。
4.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我国云南白族的一种饮茶方式。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头道茶是以土罐烧烤绿茶泡制而成的“苦茶”,味苦;第二道茶是“甜茶”,在茶汤中加入红糖、乳扇、桂皮等,味道香甜;第三道茶是放入蜂蜜、炒米花、花椒、核桃仁,味道甜、酸、苦、辣。品饮这三道茶,诸味混合,饮后回味无穷。
5.擂茶
擂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食品,起于汉,盛于明清。一般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饮用擂茶的习俗,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
(三)茶的分类
以色泽(或制作工艺)分,可以把茶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属不发酵的茶,以龙井茶、碧螺春为代表;白茶属轻度发酵的茶,以白牡丹、白毫银针为代表;黄茶属微发酵的茶,以君山银针为代表;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以武夷岩茶、铁观音,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为代表;红茶属全发酵的茶,以祁门红茶、荔枝红茶、正山小种为代表;黑茶属后发酵的茶,以六堡茶、普洱茶为代表。
茶按其生长环境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高山云雾浓厚多出好茶。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浓且耐冲泡。而平地茶则表现为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
(四)常用茶具
通常所说的茶具,是指泡茶、饮茶时的用具。主要包括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饮茶器和辅助器。
1.煮水器
水是泡茶的关键,要煮一壶好水,与水的质量、煮水器和煮水方式都有关系。目前,常用的煮水器有陶质提梁壶配陶质酒精炉、不锈钢壶配电炉(也称随手泡)、玻璃壶配酒精炉或电磁炉。
2.备茶器
主要包括茶罐、茶荷、茶则、茶匙、茶漏、茶刀等。
茶罐:用来存放茶叶的小罐。
茶荷:主要用来盛放干茶,做鉴赏茶叶用。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茶漏: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茶刀:取、倒茶叶。
3.泡茶器
茶壶是主要泡茶器,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紫砂壶或瓷器茶壶,也有直接用盖碗泡茶的。
紫砂壶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相传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朝的供春。紫砂壶古朴典雅,保温、透气性能好,适宜用来冲泡乌龙茶、黑茶或者普洱茶。紫砂壶是珍贵工艺品,有收藏价值。

图5-4 一套茶具,其中就有紫砂壶
瓷器茶具与中国茶最为匹配,使中国茶传播到全球各地。白瓷以景德镇的白瓷青花瓷器最为著名。青瓷茶具则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浙江龙泉青瓷以青如玉闻名。另外还有产于四川、浙江、福建等地的黑瓷茶具,宋代盛行斗茶,认为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
盖碗又称“三才杯”,有导热快、不吸味等优点,通常用白瓷制作而成,分盖、碗、托三部分,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4.饮茶器
饮茶器一般用茶杯、茶碗、茶盏,也有人直接用茶壶、盖碗来饮茶。在选择时注意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效果,以及茶具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
5.辅助器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茶盘:托茶壶、茶杯之用,茶盘的质地以紫砂和竹器为多。
奉茶盘:盛放茶杯、茶碗或茶食等,将其奉送至客人面前使用的托盘。
公道杯:主要用来均匀茶汤浓度。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一般为棉、麻材质。
茶夹:用于夹洗茶杯或夹取叶底。
茶针:用于疏通壶嘴。
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五)习茶礼仪
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泡茶饮茶,习茶具有一套相关规范的礼仪与规范。通过这些规范动作,既可以表现行为艺术的美感,又能提升心灵力量。习茶动作要求含蓄、温文尔雅。习茶者首先要沉静,尽量用微笑、眼神、手势、姿势等示意,不主张用太多的语言。
1.化妆、发型
外表要和环境统一,避免化妆品的香味干扰茶香的挥发,发型整洁、大方,避免穿过于肥大的衣服。
2.站姿
两脚跟靠紧,脚尖分开呈60度,双眼平视。女士右手在上双手交握,男士左手在上双手交握置于小腹部。

拓展视频5-2
3.鞠躬礼
双手在身前搭好,双眼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将上身挺直地向前倾斜,腰到位后略作停顿,再慢慢直起上身。
4.坐姿
正面坐时,端坐椅子中央,双脚并拢,上身挺直,眼睛平视,面部表情自然。双手交握,搭放在双腿上或置于桌沿。
5.伸掌礼
这是习茶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仪动作,表示“请”与“谢谢”。将手斜伸在所敬奉的物品旁边,四指自然并拢,拇指稍微分开,手掌略向内凹,行礼同时点头微笑。
6.叩手礼
手指叩击桌面,寓意“谢谢”。
7.寓意礼
表示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
凤凰三点头:用手提水壶冲水,上下提拉三次,寓意为向来宾表示欢迎。
浅斟茶:斟茶时只需七分即可,寓意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有欺客之嫌。
壶嘴侧置:水壶、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有请人离开之意。
(六)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说明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惬意、自然、朴拙,正是中国人饮茶的写照。“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这是中国茶道的真髓。致中和的含义:人的道德和修养达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境界。
近现代茶人对茶道精神内涵也有不同的诠释。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将茶道精神概括为“廉、美、和、敬”四个字,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