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葡萄酒的产区
(一)法国葡萄酒
法国是世界举足轻重的葡萄酒生产大国,酿制葡萄酒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900年前,腓尼基人便为法国南部地区带来了最早的葡萄种植术。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来到了法国马赛地区,并为当地带来了葡萄树和葡萄栽培技术。公元前51年,恺撒征服了高卢地区,葡萄树大面积的栽培由此开始。随着葡萄种植区域不断地向北扩展,公元3世纪,波尔多和勃艮第开始为供不应求的葡萄酒市场酿制葡萄酒。公元6世纪,随着教会的兴起,葡萄酒的需求量急增,加之富豪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需求,加快了法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脚步。如今的法国是世界最为经典的产区之一,在世界葡萄酒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1.波尔多产区
波尔多是全世界优质葡萄酒的最大产区,种植面积约12.8万公顷,年产8亿瓶葡萄酒,其中AOC级葡萄酒占到总产量的95%以上,是法国产量最大的AOC葡萄酒产区。波尔多位于法国西南部,西邻大西洋,吉龙德河(Gironde River)穿城而过。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波尔多气候温和,朗德森林可以有效地保护葡萄园不受过多的海洋风暴的影响,葡萄可以慢慢成熟。该地区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较大,受这股暖流的影响,欧洲西北部原本寒冷的地区变得温暖,洋流带来的暖湿气流沿着吉龙德河口,溯流直上,深入波尔多产区内部,使得波尔多整个产区的气候相当温和。即使在冬季,波尔多产区也相对暖和,这为葡萄树的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波尔多是世界闻名的混酿产区,尤其是红葡萄酒。波尔多左岸以赤霞珠为主,搭配美乐、品丽珠,三者的混酿通常被称为“波尔多混酿Bordeaux Blending”。右岸的葡萄酒酿造以美乐为主,搭配赤霞珠、品丽珠等,所以整体来看右岸酿造的葡萄酒由于美乐成分居多,口感相对柔美,而左岸酿造的葡萄酒口感则会充满力量感。红葡萄酒的酿造适合橡木桶陈年,单宁丰富,酒体浓郁,中高酸度。优质波尔多葡萄酒具有很强的陈年潜力,造就了诸如拉菲、玛歌、木桐、柏图斯等顶级酒庄。波尔多还是优质干白、甜白葡萄酒的主产区,干白葡萄酒主要使用长相思为主,调配少量赛美蓉酿造而成。通常入门级干白无须橡木桶陈年,口感清爽明快。优质干白使用苹果酸乳酸发酵与橡木桶陈年,酒体浓郁,并保持清爽的酸度,果香饱满馥郁,层次感强,有很好的陈年潜力。甜白葡萄酒主要使用赛美蓉、长相思、密斯卡岱混酿而成,世界有名的滴金酒庄(Château d’Yquem)就擅长酿造苏玳甜白葡萄酒中的经典款。两海之间产区主要以酿造单一品种的长相思干白为主。
2.勃艮第产区
勃艮第属于法国一行政大区,也是西欧历史上著名勃艮第公国所在地。该地位于巴黎南部,地处第戎与里昂之间。整个产区绵延360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葡萄种植区,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当时居住在地中海及希腊的高卢人,将葡萄种子从瑞士传到勃艮第。勃艮第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早期的西多会教士沉迷于葡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对勃艮第葡萄酒酿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勃艮第位于法国东部,远离大西洋,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交界处。与同纬度产区相比,这里冬季严寒,夏季炎热,秋季比较凉爽,多雨水,春季霜冻是最大的风险,葡萄勉强成熟。勃艮第以酿造单一葡萄品种的葡萄酒著称,红葡萄品种主要是黑皮诺,占勃艮第总产量的 1/3 左右。勃艮第是全球最优质的黑皮诺产区。勃艮第的黑皮诺从饱满强劲橡木陈年的风格到新鲜易饮的风格都有,经典特征是年轻时香气多呈现樱桃、覆盆子等红色水果的气息,清新自然,陈年后慢慢转化为蘑菇、雪茄、皮革等的风味。单宁含量和酸度可以从中到高,但是口感一般比较柔和。勃艮第是全球最好的黑皮诺产区,以葡萄园为基础进行等级划分,每个小产区、每个葡萄园葡萄风格迥异,是无数黑皮诺爱好者终极追随的地方。白葡萄品种是霞多丽,勃艮第从北到南,是顶级霞多丽主产区。

图3-2 法国勃艮第的秋季葡萄园
3.阿尔萨斯产区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在孚日山脉(Vosges)和莱茵河之间,素有法国“白葡萄酒之乡”的美誉,白葡萄酒产量占当地葡萄酒总产量的90%以上。此处地靠德国边境,由于历史问题,留存了很多德国传统。不管酒瓶类型、食物特点还是酒标标识都能看到很多德式风格的影子。
阿尔萨斯是法国白葡萄酒之乡,葡萄园位于莱茵河的西岸。孚日山脉向东延伸的山脉上,挡住了北方吹来的寒风,秋季日光充足,气候温暖,造就了果香丰富、口感浓郁的干白。阿尔萨斯主要酿造单一品种的白葡萄酒,雷司令、琼瑶浆、灰皮诺、麝香是该地的四大贵族品种。该产区的葡萄酒以清新精致的花香与果香著称,是世界公认的最佳白葡萄酒产区之一。
4.香槟产区
香槟产区位于法国葡萄种植地带的最北段,“冷”是这里的主要特征。葡萄只有种植在优越的地带才能获得最佳成熟度,优秀的葡萄园多来自向阳的山坡,这可以为葡萄带来足够的光照。土壤是香槟产区个性来源的重要奠基石,香槟三大重要的子产区均有白垩泥灰岩土壤,并辅以黏土、沙土、砂岩、褐煤和泥灰土等多种类型的土壤,为当地塑造了独一无二的风土个性。香槟的酿造历来是传统法起泡酒的坚守阵地,工序有手工采收葡萄、整串压榨、手工转瓶除渣、瓶内酵母自溶及瓶内陈年等。虽然一直坚持传统,但也有更多的酒庄采用现代工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香槟的酿造变得效率更高起来。
香槟产区以出产顶尖起泡酒而著称,一般使用霞多丽、黑皮诺及尼诺莫尼亚混酿而成,各个小产区、品牌及使用不同的葡萄品种等不同因素使得香槟风格各异。香槟配餐非常合适,一般作为高端晚宴的开胃酒来饮用,清爽的口感,非常有助于开胃。
5.罗讷河谷产区
罗讷河是法国第二大河流,全长812千米,在法国境内长度为500千米。源于瑞士中南的阿尔卑斯山,流入法国东部,于索恩河汇流,在阿尔勒形成大罗讷河与小罗讷河两支,形成三角洲,并继续向南流入地中海。
罗讷河谷产区位于法国的东南方向,这里四季如春,终日阳光明媚,充足的日照,为该地带来了浓郁、饱满、厚重的葡萄酒。罗讷河产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世纪时,随着罗马对高卢的征战,罗马人就认识到罗讷河两岸是种植葡萄的理想场所。罗讷河谷葡萄园沿狭长的河谷自南至北呈条状分布,北罗讷河与勃艮第产区接壤,紧连着罗讷河两岸的狭窄山坡地,属于阶梯形坡地,河谷陡峭,很多昂贵的葡萄酒生产于此。北罗讷河葡萄酒大多采单一葡萄品种酿制,西拉与维欧尼是当地明星品种。西拉葡萄坚韧有力,非常适合在这里生长,用它酿造的葡萄酒多呈现单宁厚实、中高酸度、色泽浓重、浆果及香辛料风味十足的特点,具备中长陈年潜质。南罗讷河谷,地中海气候,阳光充足,气温明显比北部高,土壤多为鹅卵石、石灰石。鹅卵石在白天吸收了热量,在夜间释放热能,让葡萄园的土壤随时保持温热,催化酿酒葡萄的成熟。罗讷河谷当地有一种密斯托拉风(Mistral)很好地调节了当地气候。南罗讷河葡萄园开始向河床两岸延伸,地形开阔,葡萄园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类型多样,属于阳光照耀的地中海型气候,是法国最丰饶的地区之一。由于受密斯托拉风的影响,葡萄树多使用高杯式、VSP垂直枝条定位来保护葡萄树不受北风的摧残。南罗讷河以混酿为主,多以歌海娜、西拉、慕合怀特搭配,可酿造出丰满圆润、甜熟浆果气息浓郁的葡萄酒,葡萄酒的风味普遍丰腴强劲,陈年潜质佳。
(二)德国葡萄酒
德国葡萄酒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00年前后,罗马人占领了日耳曼领土的一部分(即今德国西南部),战争及生活需要,推动了葡萄的栽培与酿造。罗马殖民者从意大利输入了葡萄树以及葡萄栽培和酿酒工艺。德国是全世界最北部的葡萄酒产区,由于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其平均气温不会低于9℃,加之莱茵河秋季浓雾对葡萄树起到一定保暖的作用,使得该国本应严苛的葡萄种植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德国的葡萄酒产区主要位于莱茵河(Rhine)、摩泽尔河、美因河(Main)及相关河道支流的两岸。德国是全球第十大葡萄酒生产国,产量与世界上主要产酒国相比略低,与澳大利亚、南非、葡萄牙等产酒国持平。虽然产量上有诸多劣势,但它作为北半球纬度最高的产酒国,气候凉爽,被公认为是白葡萄酒的最佳产地,其生产的优质白葡萄酒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大主导白葡萄品种是雷司令、丽瓦娜(Rivaner)、西万尼(Silvaner),近几年,黑皮诺为主导的红葡萄品种在世界上开始广受瞩目。主要产区有莱茵高(Rheingau)、摩泽(Mosel)、法尔兹(Pfalz)、巴登(Baden)、莱茵黑森(Rheinhessen)等。
(三)意大利葡萄酒
意大利葡萄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更是称之为“酒之王国”。到公元前1世纪中期,葡萄的种植已经在意大利非常广泛,从最南部的西西里岛到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脚下,葡萄酒是当时最重要的流通商品。意大利的气候类型比较复杂,全境呈靴子式的狭长地形,从北到南跨越了10个纬度,这给意大利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土壤资源与气候。受山脉、海洋、火山等影响大,各地气候有很大差别。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根据意大利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国分为以下三个气候区:南部半岛和岛屿区、马丹平原区和阿尔卑斯山区。这三个区的气候各有不同的特点,北部属于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中部、南部地区则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大,干燥少雨,火山石、石灰石、砾石、黏土等土壤环境也丰富多样。这些充满变化与丰富个性的自然条件为意大利葡萄种植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酿出了性格迥异、富有特点的葡萄酒。
意大利葡萄酒法律实施时间远远晚于法国,其等级划分于1963年开始实施,遵循欧盟基本的优质葡萄酒与餐酒两个等级,每个基本级别分为两个子等级:优质葡萄酒分为DOCG与DOC两个子等级,餐酒分为IGT与VDT两个子等级。该国主要栽培品种以当地传统葡萄为主,如内比奥罗(Nebbiolo)、巴贝拉(Barbera)、桑娇维赛(Sangiovese)、多姿桃(Dolcetto)等。意大利葡萄酒产区按照当地行政管理区域分为20个产区,从地形上,分为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及南部等4个大的产区。北部重要的产区有皮埃蒙特、威尼托等,中部重要的有托斯卡纳,南部有卡帕尼亚(Campania)、普利亚(Puglia)、西西里岛(Sicily)和撒丁岛(Sardinia)等。
(四)西班牙葡萄酒
西班牙作为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代表性国家,拥有非常悠久的葡萄酒历史。西班牙的葡萄种植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是腓尼基人把葡萄引入了当地。
西班牙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南部,坐落于伊比利亚半岛之上,占整个半岛的85%,剩余为葡萄牙。北靠大西洋,同时与法国比利牛斯山隔山相望,西临葡萄牙,东朝地中海。这个国家大部分国土都处于高原地带,水源不算充足,但有几条大河孕育了这片土地,也为它带来了生机。北部有埃布罗河(Ebro)与斗罗河(Duero)。前者贯穿了西班牙的几个著名产区,如奥哈产区、纳瓦拉(Navarre)、阿拉贡(Aragon)等,最后浇灌整个卡特鲁西亚(Catalonia)产区后注入地中海;而斗罗河由于向东流,滋润浇灌著名的斗罗河区(Ribera del Duero)、托罗(Toro)、卢埃达(Rueda)后,途经葡萄牙流入大西洋。西班牙有三种气候带。一是西班牙北部及西北部沿海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降雨量高,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炎热,冬季温和;二是中部高原的极端大陆性气候,降雨量非常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三是南部与东南部则属于明显的地中海气候,不少地区的海拔对当地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这些气候特点对西班牙丰富的葡萄酒业产生巨大影响。
西班牙葡萄酒等级制度于2003年 7月10日进行了重新修改,新制度将葡萄酒划分为两个等级:一是优质PDO法定产区葡萄酒,即为“Vinos de Calidad Producidos en Regiones Determinadas(VCPRD)”;二是PGI地理标示葡萄酒,即为“Vinos de Mesa(VDM)”。前者包括VP、DOCa、DO与VCIG四个级别,后者包括VdLT地区餐酒、VM日常餐酒。
西班牙是通往欧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重要关口,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有众多移民到来,他们为西班牙带来了多样的外来葡萄品种。这些外来葡萄品种很早就在这片大地上扎根发芽,现与西班牙本土品种已无差别,主要品种有添帕尼优(Tempranillo)、歌海娜(Garnacha)、佳丽酿(Carinena)、慕合怀特(Monastrell)、门西亚(Mencia)等;白葡萄品种有贝尔德霍(Verdejo)、阿尔巴利诺(Albarino)、阿依伦(Airen)等。另外,国际品种在西班牙地位也日渐提高,赤霞珠、美乐、长相思和霞多丽等国际品种在某些产区展现出色的潜力,尤其是东北部一些产区,种植普遍。
西班牙是世界上种植葡萄面积最大的国家,全国葡萄酒产区可以分为6个大产区,分别是上埃布罗产区(包括里奥哈Rioja、纳瓦拉Navarra)、加泰罗尼亚(包括佩内德斯Penedes、普里奥拉托Priorat)、杜罗河谷(杜罗河畔Ribera del Duero、托罗Toro、卢埃达Rueda)、西北部产区(下海湾地区Rias Baixas、比埃尔索Bierzo)、莱万特(瓦伦西亚Valencia、胡米亚Jumilla、伊克拉Yecla DO)以及卡斯蒂利亚-拉曼恰。
(五)葡萄牙葡萄酒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之上,西班牙西侧,地处北纬36°至42°之间,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葡萄牙历史非常悠久,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到了公元前7世纪,在伊比利亚半岛定居的希腊人发展了葡萄的种植。葡萄酒产业在该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大约25%的农业人口从事此行业,这些数据足已显示以“葡萄王国”著称的葡萄牙在葡萄酒产业上的巨大规模。葡萄牙还素有“软木之国”美称,葡萄牙软木及橡树制品居世界第一。
葡萄牙1986年加入欧盟,原来的DO制度已改为DOC制度,按照这一新的制度,葡萄酒分为4个等级。包括最高等级的葡萄酒(DOC,Denominacao de Origem Controlada)、IPR(Indicao de Proveniência Regulamentada)、地区餐酒(VR,Vinho Regional)及日常餐酒(VdM,Vinho de Mesa)。
葡萄牙是一个以红葡萄酒占主导的国家,但白葡萄酒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品种有多瑞加(Touriga Nacional)、添帕尼优(Tinta Roriz)、卡斯特劳(Castelao)、巴格(Baga)等,白葡萄品种阿尔瓦里尼奥(Alvarinho,西班牙叫Albarino)、阿兰多(Arinto)、洛雷罗(Loureiro)、安桃娃(Antao Vaz)、华帝露(Verdelho)等。
葡萄牙葡萄酒的主要产区有:绿酒(Vinho Verde DOC)、杜罗河(Douro DOC)、杜奥(DãoDOC)、拉福斯(Lafões DOC)、百拉达(Bairrada DOC)、里斯本(Lisboa)、特茹(Tejo)、塞图巴尔半岛(Peninsula de Setubal)、阿连特茹(Alentejo)、马德拉群岛(Madeira)。
(六)美国葡萄酒
与大多数新世界国家一样,美国也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由欧洲移民者及传教士带来了葡萄苗木。到了18世纪,葡萄的种植已得到了很大的扩散。随着“淘金热”的兴起,加利福尼亚州吸引了大批的欧洲移民者,正是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葡萄栽培及酿酒技术,使得美国葡萄酒产业得以真正发展。美国大部分国土都可以种植葡萄,但主要集中在加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等地区。美国加州汇集了美国90%左右的葡萄酒产出,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加州葡萄酒成名的基础条件。加州西靠太平洋,有明显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日照时间充足;同时这一地区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及遍布的溪谷,形成了明显温差多样的微气候区(像纳帕谷Napa Valley、索罗马谷Sonoma Valley、俄国河谷Russian River Valley等),再加上多样的地形使得此地形成了石灰石、黏土、火山灰等多样的土壤类型,这些都非常宜于葡萄的生长及成熟。加州品种以赤霞珠、美乐、黑皮诺、西拉、莎当妮、长相思等国际品种为主,美国当地的仙粉黛是明星品种。
美国在欧洲原产地概念基础上,根据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建立美国法定葡萄种植区(American Viticultural Areas),这就是美国葡萄酒产业的AVA制度。这一制度于1983年由美国酒类、烟草和武器管理局(TTB)发起并实施。根据2007年4月美国的相关法律,目前美国有187个AVA产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加州。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各州AVA法律略有不同,如加州规定标明加州的葡萄酒必须是由100%的加州葡萄酿成,俄勒冈州法律规定标明俄勒冈任何产地的酒必须是100%由该产区的葡萄所酿。AVA制度对葡萄酒不同产地起到了保护作用,品种的标识也需要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
(七)智利葡萄酒
智利葡萄栽培起始于1518年,当时的西班牙传教士在圣地亚哥周边种植葡萄,以提供教会做弥撒用葡萄酒。1830年在法国人克劳德·盖伊(Claude Gay)倡议下,智利政府设立了国家农业研究站,并引种了大量的法国、意大利葡萄品种,至1850年已有70多个葡萄品种。
智利的自然环境可以用极其优越来形容,作为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这里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于智利的国土横跨38个纬度,各地区地理条件不一,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明显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气候,智利最北部延伸至南纬20度左右,多为高山和沙漠,为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阻断了病虫害的滋生;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这里干旱少雨,日照量丰富,优质的葡萄酒来自山谷海拔较高地带,有利于保持酸度平衡;南部一直延伸至南极附近,为多雨的温带阔叶林气候(部分表现为海洋性气候),这里天气凉爽,成了优质黑皮诺的重要来源地。东部安第斯山积雪的融化成为葡萄的天然灌溉源。该地受海拔影响,昼夜温差大,总体气候比较凉爽,谷底则相对温暖。受西部海洋海风的调节,气候凉爽,诞生了很多优质白葡萄酒胜地。中央多山谷,形成众多微气候。多样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为葡萄生长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
智利受其历史的影响,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本土葡萄品种,主要以波尔多为主,也种植其他品种,白葡萄品种与红葡萄品种的比例约为25%∶75%,品种多样。智利最具特色的品种当属佳美娜,该品种晚熟,喜好温暖,黑色水果、绿色植物以及香料味道浓郁。智利葡萄酒深受法国波尔多影响,品种也多为法国品种,如赤霞珠、美乐、黑皮诺、西拉、莎当妮、长相思等。智利葡萄酒产地主要分布在以首都圣第亚哥为中心的南北走向山谷带上,自北向南葡萄酒产区依次排开,这里习惯上被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大部分葡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智利中央山谷。智利葡萄酒酒标上最常见的产区就是亚产地(sub-region),全国分为13个亚产区,包括阿空加瓜谷(Aconcagua Valley)、迈坡谷(Maipo Valley)、马乌莱谷(Maul Valley)、卡萨布兰卡谷(Casablanca)及南部的伊塔塔谷(Itata Valley)等。
(八)阿根廷葡萄酒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安第斯山脉东侧,地处南纬21度至55度之间,是南美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国。阿根廷葡萄酒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殖民早期。
安第斯山脉阻隔了太平洋的海风和水汽,加上阿根廷的葡萄园都整体纬度偏低,在南纬 23度到 45度之间,这里气候异常炎热、干燥,湿度低,葡萄园种植多位于安第斯山脉附近,平均海拔高。由于特殊的环境影响,葡萄园无真菌问题,但灌溉是该国葡萄园的重要工作。由于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阻碍了来自太平洋的潮湿季风,使得圣胡安(San Juan)、门多萨(Mendoza)一带多是荒漠,土地贫瘠,多为砾石,终日烈日当头,干燥少雨。也因此阿根廷葡萄园的病虫害非常少,具有天然有机的大环境。因为气候炎热,葡萄大多种在300~2400米海拔之上,昼夜温差的增加,可以很好地调节葡萄的糖分与酸度的平衡。另外,很多葡萄园依赖灌溉,安第斯山的冰雪融化为靠近山体的葡萄园带来了天然水源。马尔贝克是该国最重要的红葡萄品种,也是阿根廷在世界上受到高度评价的国人引以为豪的旗舰产品。这里的马尔贝克的知名度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它的法国原产地,此品种的葡萄颜色呈深紫红色,皮厚,单宁极其丰富。
阿根廷的葡萄种植面积十分广阔,其中最重要的产区是门多萨(Mendoza),其葡萄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葡萄酒主要产区从北到南共分为三个大产区,分别是北部地区(North)、库约地区(Cuyo)、巴塔哥尼亚(Patagonia)。主要子产区有门多萨(Mendoza)、圣胡安省(San Juan)、拉里奥哈省(La Rioja)、萨尔塔(Salta)等。
(九)澳大利亚葡萄酒
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及其边缘海,地处南纬10°到南纬43°之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作为新兴的移民国家,葡萄酒的历史并不长。与欧洲、美洲不同,澳大利亚几乎没有本土葡萄,葡萄苗木全部依赖引进。1788年,首批来自欧洲的移居者在澳大利亚定居,他们带来了众多的植物,包括葡萄藤。
澳大利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部分的葡萄酒主产地位于南纬30度到35度之间,阳光充足,大部分葡萄园位于东南部、墨累达令河两岸、大分水岭(Great Dividing Range)西侧以及西部沿海地区。气候多属于地中海气候,降雨量较少,气温常年温和,葡萄易于成熟。澳大利亚还拥有非常多样、独特的土壤类型,这些都有利于葡萄的生长。但部分产区面临干旱问题,需要人工灌溉。
澳大利亚的葡萄品种中最耀眼的当属于设拉子(Shiraz),这一品种在约占澳大利亚葡萄总种植面积的25%,种植非常广泛。其他按照种植比例多少,依次是霞多丽、赤霞珠、美乐、赛美蓉,别的品种还有歌海娜、马尔贝克、品丽珠、黑皮诺、桑娇维塞、仙粉黛、雷司令、长相思、慕合怀特等。得益于多元的人文环境及优质的自然条件,世界上大部分葡萄品种在澳大利亚几乎都有种植。
澳大利亚全国分为6大产区,主要集中在靠近海岸的凉爽地带,巴罗莎(Barossa Valley)、古纳华拉(Coonawarra)、玛格丽河(Margaret River)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子产区。
(十)新西兰葡萄酒
素有“白云之乡”美誉的岛国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地处澳大利亚东南方约1600公里处,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地处南纬34度至47度,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是世界最南端的葡萄酒生产国。
新西兰自然风光迷人,全境被海洋包围,有着凉爽的气候,尤其适合白葡萄的生长。新西兰的葡萄园主要位于海岸地区,受海洋的影响非常大,大部分产区属于凉爽到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昼夜均有海风吹拂。其国土分为南北两岛,南北两岛由于地理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特点,南岛寒冷,北岛较为温暖,这给各产区葡萄酒风格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春夏温差超过10℃,两岛葡萄的采收期从二月开始,直到六月才能全部完成。该国葡萄生长期最常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过度充沛的雨水。雨水不仅会降低葡萄的含糖量,也会影响葡萄的成熟度。新西兰整体呈现海洋性气候,拥有多山地貌,昼夜温差大,葡萄可以慢慢成熟,葡萄酒的酸度清新自然,果香新鲜丰富。
新西兰分南北两个岛,自然环境、土壤及气候特点都有很大不同,整体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呈现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这里一直以来就大量种植与凉爽气候相适应的长相思、霞多丽等白葡萄品种。近年来,新西兰正大力开发红葡萄品种的栽培,其中表现最好的是黑皮诺。其他主要的葡萄品种有霞多丽、琼浆液、西拉、赤霞珠等。该国主要的葡萄酒产区分布于两岛内,北岛主要有奥克兰、吉斯伯恩(Gisborne)、北部地区(Northland)、怀拉拉帕(Wairarapa)、奥克兰(Auckland)及霍克斯湾(Hawke’s Bay)等,南岛主要有(Marlborough)、尼尔森(Nelson)、坎特伯雷(Canterbury)、中奥塔哥(Central Otago)等。
(十一)南非葡萄酒
南非占据了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是非洲最优秀的葡萄酒生产国。葡萄栽培主要集中在南纬34度左右。南非大部分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为热带季风气候),葡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西/南开普省),这一区域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长,有充足的日照量。虽然地处低纬度,但两洋交融,海域吹来的冷空气可以有效消减夏季的炎热。另外,从南极洲飘来的本吉拉洋流(Benguela Current)使开普敦的气候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更为凉爽,加上从东南部海域吹来的开普医生(Cape Doctor)凉爽海风,使得南非南部沿海的气候比内陆凉爽许多。酿制的葡萄酒也更为优雅、精致。南非地形多样,多丘陵地、山谷地,地势高低不平,优质葡萄园多分布于群山环抱的西南海岸地区。靠近内陆的地方,气候更加炎热,优质葡萄酒园需要寻找更多微气候的子区域,高纬度地带可以让葡萄缓慢成熟。
南非是白葡萄酒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但近10年来,红葡萄酒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南非没有本土葡萄品种,大部分由欧洲引进。这里表现最好的为原产于法国卢瓦尔河的白诗南,约占总产量的20%。白诗南适应能力极强,产量高,在该地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一面,尤其一些产区出产的老藤白诗南能够酿造南非的招牌葡萄酒。其他白葡萄品种中鸽笼白种植较多,天然高酸,适合酿造蒸馏酒,霞多丽、长相思也表现突出。红葡萄品种中赤霞珠、美乐等波尔多品种栽培面积最大,西拉的种植也紧跟其后,酿造方法上多为波尔多式调配或者单一品种酿造。根据WO制度,目前南非分为六大地理区域、五大产区(Region)以及27个地方葡萄酒产区(District)和78个次产区(Ward)。六大地理区域分别是西开普(Western Cape)、北开普(Northern Cape)、东开普(Eastern Cape)、夸祖鲁-纳塔尔(Kwazulu Natal)、林波波(Limpopo)、自由邦(Free State)。其中西开普是南非葡萄酒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南非总产量的90%。
(十二)中国葡萄酒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大,葡萄园大多种植在北纬25°至北纬47°广阔的地域里。从渤海湾的山东半岛、河北,再到西部的宁夏,以及昼夜温差极大的新疆、云南等地,气候、土壤、地形、海拔、湖泊、河流等风土资源丰富多变,这些条件为我国葡萄种植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这些产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引种、栽培试验以及酿造改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国内精品酒庄开始快速发展起来。首先,渤海湾的胶东半岛的葡萄园多分布于半岛山岭之中(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两地),优质葡萄园分布在朝东或南向的山坡上,日照充足,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大,气候湿润,葡萄酒可以维持非常理想的酸度。宁夏、新疆葡萄酒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这两地的气候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度高,日照量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其酿造的葡萄酒更加饱满,果香突出,在市场上表现强劲。云南高原产区是近几年在国内市场表现突出的产地,是我国有名的高海拔葡萄园所在地,葡萄栽培受高山气候影响大,葡萄酒独具特色,品质较高。河北是我国传统葡萄酒产区,葡萄园主要分布在怀来与昌黎一带。燕山是该产区的一道天然屏障,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气候、环境有其优势所在。东北、甘肃、内蒙古以及湖南等地,自然环境独特,葡萄酒各有特色。国内葡萄酒产区大致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南部四大片区。这四大片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产区风格。按照不同的地理方位可以细分为山东产区、河北产区、京津产区、山西-陕西产区、宁夏-内蒙古产区、甘肃产区、新疆产区、东北产区、黄河故道产区、西南产区以及其他产区。

拓展阅读3-2
我国葡萄品种异常多样,鲜食葡萄栽培率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酿酒葡萄在其中占有20%的份额。随着我国葡萄酒市场的快速发展,酿酒葡萄的种植与生产正在快速提升。目前我国各产区酿酒葡萄除了东北产区以山葡萄为主,南方特殊产区以刺葡萄和毛葡萄为主外,其余产区均以国际品种为主,品种结构大致相同,红葡萄品种有明显主导优势,红葡萄品种的种植比例约占80%,白葡萄品种约占20%。红葡萄品种主要有赤霞珠、美乐、品丽珠、蛇龙珠、黑皮诺、马瑟兰、西拉、小味尔多、歌海娜、佳利酿及本土山葡萄及刺葡萄等,此外也有一些欧美杂交、欧山杂交品种。白葡萄品种主要有威代尔、贵人香、霞多丽、长相思、白诗南、琼瑶浆、白雷司令、白玉霓、维欧尼、小芒森及本土品种龙眼等。

图3-3 蓬莱龙亭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