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李小荣
《大般涅槃经》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特别是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起过催化之用,即中古佛教思想在从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型之时,因其倡导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佛性论而大放异彩。职是之故,学术界过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佛教思想史领域,汤用彤、任继愈、牟宗三、赖永海、屈大成、吴言生、下田正宏、水谷幸正等,都有精彩的分析和论断。
然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汉学界对《大般涅槃经》的研究,其路径渐趋多元化,既有图像学、语文学、音韵学、悉昙学的切入点,又有文学批评史和佛典文体学的切入点,各领域的专题研究虽然较为深入,但总体说来还是缺乏系统性,尤其在文学角度的综合研究方面,更是凤毛麟角。[1]
《〈大般涅槃经〉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吴章燕君2015年在福建师范大学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南本〈大般涅槃经〉研究》,2016年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ZH118)的资助。从2011年至今,经过整整10年的精心打磨,其学术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升,读来有焕然一新之感。作者在细读原始文献(主要是《大般涅槃经》的各种译本及其注疏)和爬梳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从两大层面进行论述:一是经典本身的文学性研究,二是影响性研究。其中,前者系统归纳了《大般涅槃经》之譬喻文学特色的表现、作用,揭示了大小乘《涅槃经》塑造人物群像的异同及其特殊的宗教蕴含;后者则重点梳理了《大般涅槃经》在教内外的传播接受,并以个案形式检讨了涅槃佛性论对南朝士人心态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大般涅槃经》和南朝文论“言意观”“性灵说”“形神论”“虚静说”的关系,《大般涅槃经》在历代文学中的接受,也比前贤时彦有更深入、更周全的论说。总体说来,个人认为其选题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其论断对汉译佛典的文学文本研究和影响研究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相信书稿出版之后,定能深化学人对大乘佛典之文学本位的认识,从而推动汉译佛典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章燕君生活朴素,勤勉刻苦,自小就有坚定的向学之心。2003年,师从易学名家张善文教授,对《周易》及先秦两汉四言诗做过系统梳理,在先秦两汉文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2006年硕士毕业后,她一直在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现更名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任教。2011年报考博士的时候,导师本是张善文先生,然因缘所致,转到我名下指导。刚开始读佛典,章燕君也有一定的畏难情结,但是,她调整速度甚快,悟性之好,超出我的想象。读博仅两年,就撰成《八指头陀对贾岛诗歌艺术风格之继承》《〈金刚经〉之“四句偈”释义》《支遁诗文援《易》解佛探幽》《论佛经“薪火喻”在六朝“形神论”中的运用及其作用》《鲍照诗赋与佛学的关系》等多篇专题论文并公开发表。进而以此为基础,申请并获得了台湾“财团法人圣严教育基金会”2013年度“汉传佛教中文博士学位论文资助”,这表明其论文选题也得到了匿名专家的一致认可。
章燕君的论著,目前的关注点主要是《大般涅槃经》在南朝的传播和接受。从历史时段言,往后延续至明清,作了更多的个案探讨,如唐沈佺期《绍隆寺》、皎然《遥和尘外上人〈与陆澧夜集山寺问涅槃义,兼赏陆生文卷〉》《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宋孤山智圆《山居招友人诗》、王安石《山居杂言》、黄庭坚《澄心亭颂》《南山罗汉赞十六首》、张商英《净明塔》、惠洪《余自渡海即号甘露灭,所至问者尤多,时作偈答,益不解,乃告之曰:“〈涅槃经〉云:‘甘露之性,食之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维摩诘经〉亦曰:‘得甘露灭道成。’[2]”又为之偈》、董嗣杲《翻经台》,金路仲显《杨秘监〈释迦出山像〉》,元释梵琦《西方乐·渔家傲》、李道纯《满江红·赠密庵述三教》、张之翰《金缕曲·双陆》,明黄佐《招提联句同林见素、何燕泉赋》(大兴隆寺双树僧舍)、郑鄤《读〈涅槃经〉偈》、陈子壮《咏白莲十首》(其六),清彭孙贻《四月八日四首》、玄烨《朕偶至潭柘寺,览老和尚照福画像,因而有感,故作诗赐之》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研究角度言,则可结合佛教仪式、佛教音声、佛教图像、佛教民俗等元素,如陈江总《营涅槃忏还途作诗》(并序),[3]唐顾况《八月五日歌》,宋蔡襄《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葛胜仲《四月八日蒙文中饷黑饭作诗二首纪谢》,明欧大任《四月八日观浴佛》、胡应麟《山麓游卧佛寺,寺极宏焕,金银夺目,画廊数百千尺,图大雄氏显化,颠末备详,僧寮花木弥靓幽,支枕攲卧,不觉日晏》,清董以宁《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五《四月八日》、朱彝尊《四月八日效长庆体》等,皆可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进行综合性阐释。从比较宗教学言,可以拓展至佛、道文化异同之研究,像敦煌文献中的《老君十六变词》,其十三至十五就说到了佛传中的“涅槃”叙事,佛、道两教圣传之间的关系若何,似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当然,苛求章燕君在一本专著中用有限的篇幅解决全部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好在她年富力强,敏于思考,善于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定能奉献出更多优秀的后续成果,“百花以为粮”(释函可《采蜜》),从而为汉传佛教文学研究之百花园增添一缕缕沁人肺腑的芳香。
是为序。
2021年3月26日识于福州仓山深柳堂
【注释】
[1]按,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邱琬淳2015年1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汉译佛典〈大般涅槃经〉叙事研究》(指导教授:丁敏),也着眼于文学研究,看来她和章燕君是英雄所见略同。
[2]考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是句原偈作“得甘露灭觉道成”(《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4册,第537页下栏),故知该标题中夺一“觉”字。
[3]关于江总和佛教之关系的研究,可参看段双喜《江总生平与佛教关系考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5-119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