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逸:内儒外佛的理学家

(一)林希逸:内儒外佛的理学家

林希逸(1193—1276),福建省福清人,字肃翁,又字渊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献机,晚年自号溪干,《淳熙三山志》[78]《福清县志》[79]《八闽通志》[80]《福州府志》[81]都对他的生平有简要介绍。他的《列子鬳斋口义》《老子鬳斋口义》《庄子鬳斋口义》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东亚的日本、朝鲜,其影响超过国内。[82]这三种书和他的文集《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竹溪十一稿诗选》,都体现了浓厚的佛禅思想。

林希逸深信佛学理论,而在他的思想深处,他对佛学的根本态度,与他的表现甚至是相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喜读佛书非佞佛。佞佛,指谄媚佛,讨好于佛。《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中有《和后村二首》云:“但喜僧歌不坏庵,可曾佞佛学和南。”《书窗即事》:“喜读佛书非佞佛,赋游仙曲岂求仙。”和南,有稽首、敬化、度我等意思,指自己不会因为要讨好佛而去真的出家。他只是喜欢读佛书,赋仙曲,并不是为了讨好佛家,或是讨好道家。《东涧以且静坐三字赠莆阳郭堂长阳岩谓莫作禅会名言也用韵》:“作镜如何砖可磨,个中方法似无多。定而能静吾师也,不比伽趺佞佛何。”伽趺,是佛的一种坐法,他说安定,然后能静,就是自己的老师了,不用为了讨好佛而真的去结伽趺坐。所以,虽然“枯铛了尽残生事,暗想空山老衲衣”,对于出家,只是心里想想罢了,不会真的出家。

在《见陈郎中(贵谊)》中,林希逸比较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对佛学的一些看法,他“自解芃兰之佩,即贪贝叶之书”,自青年时期开始,就喜欢读佛书,年长后,“痴因好佛蒙嗤诮”,但依然如故。但也仅止于此,他实际上是“得禅关而不谈禅,好佛书而不事佛”。以希逸之聪慧,也领悟了诸多禅学的奥妙,他相信佛主张的“万事信前缘”,可是,他还是不会真的在实际行动中奔赴、从事、发展佛的事业。这是他对佛学的态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是在世界观上排佛。从根本上讲,理学家们信奉的还是儒学,对佛教的批判从宋初就开始了,他们批判佛教剽窃老庄,批判佛教破坏纲常,批判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83]虽然理学内部存在分歧,但在批判佛教这一点上,理学家的态度却是基本一致的。林希逸在《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中亦明言:“释氏之道亦幻矣。”这是对佛教的万物为幻的理论的明确驳斥。他说佛教“其书固至矣尽矣,不可有加矣;其心亦愚之侮之,而一切诳之。佛之至意,则无愧于孟子舆;佛之不恭,则有甚于柳下惠”。这里的批评就很严厉了,说佛的一套理论,只是为俗人所设,其书所云一切皆是欺骗、瞒哄、蛊惑人心的错误言论,甚至说佛的不恭敬,比柳下惠过分多了。儒家以为“形骸内也,而佛以为外”;儒家以为“食色性也,而佛以为邪”,儒家以为善者,元之长,创造出世界是最大的善,可是佛家却认为毁灭一切是最大的功,即儒家“以乾坤之德生生”,而佛家以“涅槃之功灭灭”。林希逸以儒学为范来规佛学,则发现佛学是与儒家完全相反的一套歪理邪说。既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想要林希逸从根本上认同,显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