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宗诸师
《大般涅槃经》于两晋时期传译到中土,盛行于南北朝。此经强调佛陀及涅槃常乐我净,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尤其是梁武帝的大力推崇凸显了它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佛教分宗立派时就成为各大宗派的奠基性教典,如天台宗立五时教,以为“《法华》会竟无三,唯一圆教;《涅槃》最后谈常,四教并知圆理,所以二经同醍醐味”[51],将《大般涅槃经》判为“法华涅槃时”的圆教;华严宗施设五阶教,认为《大般涅槃经》说“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是“尽大乘至极之说”[52],将它判为终教;唯识宗设立三时教,亦将《大般涅槃经》视为“双遮有空执,并说有空宗”[53]的第三时教。这部对中国佛教至关重要的经典,在禅宗的萌芽期和初创期也占有根本地位。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再到各派禅师,都与《大般涅槃经》结缘,吸纳经文思想精髓和文学譬喻手段,从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一)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被称为中国禅宗初祖,根据《续高僧传》所载:“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54]所修禅法为大乘“壁观”和“四行”。壁观,即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忘言绝虑,无自无他,可以入道,悟得宇宙实相之道,即深信众生同一真性,凡圣等一。四行,即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法行[55]。四行要求在日常行事中下功夫,断爱憎,泯苦乐,息贪求,无为任运,事事应法而行,则怨亲平等,苦乐随缘,无乞无求,终入宇宙实相之道,成就法身,入涅槃。其宗门法要四卷本《楞伽经》所明在无相之虚宗,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实相者体用一如,即真如法身,亦即涅槃。因须契合无相之真如,故观行在乎遣荡一切诸相。必然罪福并舍,空有兼忘。比心无所得,必忘言绝虑。[56]菩提达摩所授《楞伽经》无相之虚宗与《大般涅槃经》真如实相契合。
《楞伽经》“心性”说,源出《大般涅槃经》“本性”之义。如《楞伽经》曰: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若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57]所说的涅槃,应是正确觉知自己心中显现景象,不执着外境是否有性无性,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如实见三昧中的一切景象,不生妄想,不起二边见。又如:“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58]人人本来自性清静,因为外界的种种烦恼遮蔽,所以见到的是不净之性而忘了本性。涅槃真际与本净自心原非二物。体会得本有心性,即是证无上涅槃。
《楞伽经》在佛性问题上明确主张一阐提也具有佛性也能成佛,与《大般涅槃经》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理论是相契合的。自菩提达摩传播禅法真法“壁观”和“四行”以后,有弟子道育、慧可等。弟子慧可得传菩提达摩四卷本《楞伽经》,以为法要。慧可在说法过程中善用《大般涅槃经》摩尼宝珠之喻,如:“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59]由此可知,菩提达摩大乘禅法与心性义皆与《大般涅槃经》有密切的内在关联。
菩提达摩还参与翻译《涅槃论》[60]一卷。此论内容比较简短,主要解释《大般涅槃经》的微密教法,诸如众生是佛、苦乐真谛、菩萨见难见性、满字及半字、未发心而名为菩萨、一阐提等。《涅槃论》在当时传播广泛,《续高僧传》中记载:“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本住中原,值周武灭法,避地归陈,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敫曾讲斯经,欣其本习,伏膺请求,便为开说,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后返豫章鹤岭山,敫又与玑法师随从,因复为说第三分,具得十海十道。及进余文,哿因构疾不任传授,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以十四年至于建业,所寻不值。乃遇栖玄寺晓禅师,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文兼论意而不整足,便还故寺。常讲新文十三章义,近二十遍。”[61]传中提到的慧哿应是禅宗二祖慧可,理由一是《涅槃论》乃菩提达摩所译,而慧可是菩提达摩的弟子,《涅槃论》的获得是自然之事。理由二是慧哿的经历,因破佛由北方逃至南方都与慧可相近。智敫是真谛三藏的弟子,随慧哿学习《大般涅槃经》并力图穷尽论旨,这为《大般涅槃经》在禅门的传播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菩提达摩亲自翻译《涅槃论》,足以表明其对《大般涅槃经》的重视,这便为《涅槃论》在禅宗中的传播打好了良好文献基础,极大地推动了《大般涅槃经》在禅宗中的传播,之后其弟子对《大般涅槃经》的深刻接受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二)禅学弟子
自晋禅法流行以来,禅学弟子学习《大般涅槃经》者颇多,《续高僧传·习禅》篇、《宋高僧传·习禅》篇、《大明高僧传·习禅》篇等都记载有多位习禅僧人精通讲授唱诵《大般涅槃经》事例,现仅举数例以兹佐证。
1.《续高僧传·习禅》所录精通《大般涅槃经》者
释僧稠,北魏时人,原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讲解经典声盖朝廷,后因厌倦世俗的烦琐出家。初受行止观禅法,后北游途中遇僧告新法,僧稠遂“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62]。僧稠依从《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载四念处法以修心。四念处法,即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原是小乘最胜方便之法,也为大乘《大般涅槃经》所重。四念处法步骤井然,易于遵行。
释法常,高齐时人,“领徒讲律,有声漳邺,后讲《涅槃》并授禅数”[63],讲授《大般涅槃经》同时传授禅法,临终前入室右胁而卧,遂长眠不觉。
释惠成,“将终语门人曰:‘急砌殿基,吾当讲《涅槃》也。’闻皆给手恰竟”[64]。临终前讲授《大般涅槃经》,听者都做出恭敬手势,从头到尾用心听完。惠成法师在道场73年,湘东王宫内为其立碑,影响力可见。
2.《宋高僧传·习禅》所录精通《大般涅槃经》者
道亮,“出家极通经业,受具后学河中《三论》,复讲《涅槃经》”[65]。道亮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禅师,精通《三论》和《大般涅槃经》,深受朝廷钦贵的尊崇,“同心慕仰,请问禅心,多结师资,或传香火”[66]。在此殊荣中,道亮的禅法结合《三论》和《大般涅槃经》必定受到广泛传播。
释灵著,绵州巴西人,“年殆志学方遂出家,登戒寻师不下千里。年四十精毗尼道兼讲《涅槃》,一律一经勤于付授。晚岁请问大照禅师,领悟宗风守志弥笃,后诣长安诞敷禅法,慕道求师者不减千计”[67]。大照禅师是北宗神秀的弟子,王维的母亲崔氏曾经就师事过大照禅师三十余年。灵著精《大般涅槃经》,后又请问大照禅师,领悟宗风敷讲禅法,充分说明禅宗宗旨对《大般涅槃经》有所吸收和借鉴。
释无业,商州上洛人也,“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师,其四分律疏一夏肄习便能敷演,兼为僧众讲《涅槃经》,法筵长开冬夏无倦,可谓生肇不泯,琳远复兴”[68]。无业是唐中期的著名禅僧,冬夏无倦为僧众敷讲《大般涅槃经》,继承道生、僧肇、慧琳、慧远的学说,曾瞻礼洪州大寂禅师马祖道一,悟得“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69]。
释智藏,豫章上高人也,“父为洪州掾,藏随父入报国寺,见供奉皓月讲《涅槃经》,微体经意乐入佛门”[70]。智藏是唐德宗时期的禅僧,年少听讲《大般涅槃经》即领经意,十三岁入佛门,住长安华严寺,京城中向他求学问道者众多。
释慧演,襄阳人,“幼入开元寺闻经欢喜,求于辩章法师所度脱。章日讲《涅槃经》,演常随听入神,既通深义复能讲谈”[71]。慧演是唐中期时人,年幼时期听讲《大般涅槃经》,不仅通深义而且能讲谈,后参菏泽祖师神会,传道南方,江南得道者多矣。
3.《大明高僧传·习禅》所录精通《大般涅槃经》释者
元代杭州演福寺沙门释必才,“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观增治助文》《〈法华〉〈涅槃〉讲义》《章安荆溪法智礼文诗偈》等,并行于世”[72]。沙门释必才主要以敷讲为主,为当世留下讲义。
4.《补续高僧传》所录精通《大般涅槃经》释者
太原孚上座,初在扬州光孝寺,讲《大般涅槃经》。有禅者阻雪,因往听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73]太原孚上座,姓氏未详,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宣讲《大般涅槃经》的经义“三因佛性三德法身”,悟道后,不曾出世传法。后归维扬,被陈尚书留在宅中供养。临终前,孚上座谓尚书曰:“来日讲一遍《大涅槃经》,报答尚书。”[74]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禅学弟子对《大般涅槃经》的接受,兴起于魏晋六朝,盛于唐代,渐歇于宋以下,主要以敷讲为主,吸收经义充实禅宗的宗旨。
(三)六祖慧能及其法嗣
六祖慧能与《大般涅槃经》结缘事最早载于《曹溪大师别传》:“至咸亨元年时,惠能大师,俗姓卢氏,新州人也。少失父母,三岁而孤。虽处群辈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其年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志略结义为兄弟,时春秋三十。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槃经》。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75]此记载慧能三十岁时第一次听《大般涅槃经》就能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显示出超凡的理解力。
六祖第二次与《大般涅槃经》结缘事,《坛经》现存最早的敦煌本不载,但其他各本《坛经》都有大同小异的记载。今以宗宝本《坛经》所载为例:
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76]
慧能第二次听讲《涅槃经》就能敷讲经义,令印宗法师折服。关于印宗法师,《景德传灯录》载:“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吴郡人也,姓印氏,从师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固辞往蕲春谒忍大师。后于广州法性寺讲《涅槃经》,遇六祖能大师始悟玄理,以能为传法师。”[77]印宗法师精涅槃大部,师于弘忍大师,后遇慧能善悟玄理,拜慧能为师。
《坛经》同样记载有慧能法嗣学习《大般涅槃经》者,如僧志道、僧志彻等。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曾请教六祖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78]。志道主要对《大般涅槃经》中一首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疑惑不解,慧能也以一首偈语开示弟子:“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79]真常寂灭乐,涅槃的实相就是常乐我净。
僧志彻,江西人,经载:“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80]慧能解说“常无常”义,“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81]。无常即真常,真常、乐、我、净是涅槃了义教。慧能两次与《大般涅槃经》结缘事,对弟子志道、志彻的开示都能感受到他对《大般涅槃经》的熟稔和领悟。毫无疑问,六祖慧能引领禅宗革命的思想主要源于《大般涅槃经》。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禅宗重要的代表人物基本都研读敷讲过《大般涅槃经》,自觉不自觉中吸纳《大般涅槃经》思想从而构建自己宗派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