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江总:以涅槃探究生死

二、陈代江总:以涅槃探究生死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南朝陈代一位重要诗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有“一代辞宗”之称。江总生活在六朝佛学兴盛的大环境中,加上江氏家族成员奉佛的影响,“弱岁归心释教,年二十余,入钟山就灵曜寺则法师受菩萨戒”[3],二十岁就皈依佛教,受持菩萨戒,其思维方式必然影响文学创作,体现在其一定数量的艳体诗和涉佛诗中。江总的涉佛诗受谢灵运影响很大,自觉学习“康乐之体”,主要指融佛理、山水、玄言于一体的山水诗、咏物诗,有《明庆寺诗》《入摄山栖霞寺诗》《游摄山栖霞寺诗》《营涅槃忏还途作诗》等。下文以《营涅槃忏还途作诗》(并序)为例:

祯明二年仲冬,摄山栖霞寺布法师,只尔待终。余以此月十七日宿昔入山,仰为师氏营涅槃忏,还途有此作。

可否同一贯,生死亦一条。况期灭尽者,岂是俗中要。

人道离九怆,冥期出世遥。留连入涧曲,宿昔陟岩椒。

石溜冰便断,松霜日自销。向崖云靉靆,出谷雾飘飖。

勿言无大隐,归来即市朝。[4]

诗歌结构是由说理—写景—抒情组成。“可否同一贯,生死亦一条”,关于生死的探讨,是所有哲学中的永恒主题,一个人不管是否有哲学思想,到一定人生阶段也不得不面对。相对于儒学,佛学在此有浩大周密的理论建构,这对于古代士人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无论生死、寂灭是否在俗世中被认为是重要者,人道的重重凄怆都让人难免会去想有关死亡的方面,而最后还是要回到尘世间。这首诗运用佛学的思维,很好地表达出人在世间的无奈。其中,涅槃忏,指依《大般涅槃经》之说而忏悔罪过之仪则。栖霞寺布法师迁神后一年,江总为他做了法事。《大般涅槃经》的影响不只是超越本教,渗透到文学士人当中,还被道教中人深深学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