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清时期

第四节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佛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相互渗透并不逊色于前朝。明清佛教文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一者,明初佛教承袭宋元佛禅的余漪,僧俗佛教文学颇为繁荣。二者,明中叶以来,阳明心学蔚然成风,王学左派遁儒入佛,四大高僧砥柱中流,推动了三教同源、禅净合一与性相融通的佛教新思潮,‘禅’‘讲’诸丛林名僧辈出,天台、贤首和唯识学都生机焕发,心学与佛学桴鼓相应,催生了晚明文学的新变局,文人群体形成了融通儒、释两家的新学风和讲究童心性灵的文学风气。明清之际,以钱谦益为代表的居士群体,以方以智为代表的遗民逃禅群体与以石溪为代表的画僧群体涌现,深化了佛教文学的解读视野。这一时期,《西游记》《金瓶梅》《四声猿》《牡丹亭》等小说戏剧回响着宗教信仰的和弦,或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僧尼形象,宗教徒的佛教叙事作品也在民间广泛流传。三者,晚清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佛学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精思妙理’,为近代思想里的一股‘伏流’。杨文会创办金陵刻经处,‘以英文而贯通华梵’的理念培育佛学研究人才,时精英荟萃,如苏曼殊、欧阳竟无、谭嗣同、梅光羲、释仁山、太虚等僧俗名流,亲炙其学,影响深远。章太炎、王国维等融筑中西学术传统,开始了现代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102]通过学者这一段归纳,可知当时佛经的传播载体、人才有一定保证。《大般涅槃经》在明清的流播过程中,僧界也有专门对它进行集解的,如明代湛然圆澄法师感慨此经“至理”不传,做《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解》[103]贯通僧俗。在文人阶层的传播重在义理层面,经中“佛性”“涅槃”“见性成佛”等观念继续与儒道思想相融于文学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