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释者惠洪
惠洪(1071—1128),号寂音尊者,又号明白庵、甘露灭、冷斋等,北宋名僧,是中国佛教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才,被誉为“宋僧之冠”,与上述张商英交游密切,“二人所构造的仰山慧寂这一转生事迹,事实上为临济宗的正统性提供了更有神圣意味和更有权威性的根据”[56],对临济宗正统地位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惠洪的主要诗文集《石门文字禅》收录了他一生的诗文词作品,诗歌达一千六百多首,全面涵括了惠洪诗文创作情况、文艺理论水平,较为完整地诠释了惠洪的“文字禅”思想和“仿史传”的僧史观。有专门针对此的研究,[57]本文仅结合涅槃思想予以展开。对于“甘露灭”的名号,时人多有疑问,惠洪在两首诗中做出回答。其一《余号甘露灭所至问者甚多作此》:
老俨化身甘露灭,不妨须发着伽梨。
虚舟阅世鸱夷子,慧帚扫除王伯齐。
香火共修心老大,楼钟重听意凄迷。
余生未觉全无累,折脚铛犹手自提。[58]
由于这首诗偈难懂,依然无法解答时人的疑问,第二首在标题里面详细说明了“甘露灭”的出处,如《余自渡海即号甘露灭,所至问者尤多,时作偈答,益不解,乃告之曰:“〈涅槃经〉云:‘甘露之性,食之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维摩诘经〉亦曰:‘得甘露灭道成。’[59]”又为之偈》:
万象独露身,三世一切说。解闻寂静音,方见甘露灭。
从来几生死,何处今堆栈。不受梦幻缠,红炉存片雪。[60]
惠洪因结交党人,政和元年(1111)发配海南崖州。《甘露灭斋铭》序云:“政和四年春,余还自海外,过衡岳,谒方广誉禅师。馆于灵源阁之下,因名其居曰‘甘露灭’。”[61]“甘露灭”之号起于政和四年(1114)春。上引二偈诗,后一首诗题,详细说明了“甘露灭”一词源自佛经《大般涅槃经》和《维摩诘经》。《大般涅槃经》中运用“甘露”譬喻频次非常高,主要譬喻如下:“复令无量无边众生,普得无上甘露法味,所谓如来常乐我净。”[62]经文中的“甘露”用来譬喻《大般涅槃经》“常乐我净”的思想观点,听闻此教法能令众生解脱涅槃。“为如是等,说大乘经甘露法药。疗治此已复至他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现作佛为其疗治,是故名曰大般涅槃。”[63]直接把《大般涅槃经》这部大乘殊胜经典比作甘露法药,处处疗治病人,既能治各种烦恼也能治毒箭等创伤,如来方便示现为疗治众生,这也是此经能尊称为“大”的最重要原因。“甘露味者譬于佛性,癞病除愈譬灭烦恼,得安乐者譬得涅槃常乐我净。”[64]将佛性比作甘露,治愈癞病这种难缠的皮肤传染病比作消灭烦恼,众生获得安乐比作收获涅槃常乐我净的最高佛果。“甘露之性,令人不死,若合异物,亦能不死。菩萨修空,亦复如是,以修空故,见一切法性皆空寂。”[65]惠洪诗题所引即此经文,“甘露”本意是不死神药,天上的灵酒,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甘露的本性就是不死之性,菩萨修空见空,一切法性即佛性皆空寂。《大般涅槃经》说“一切法性皆空寂”,与般若空观相近,应是受到《般若经》的影响。“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66]事件因果好坏都是甘露一味法,如来教法的理趣,唯一无二,最终获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是经能为渴法众生作甘露浆,如八味水充足渴者。”[67]《大般涅槃经》是甘露浆,能解渴。八味水,指如来所得大涅槃之八种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大般涅槃经》八味水与甘露浆效果一样能为渴法众生解渴。由此可见,《大般涅槃经》中以甘露或比喻佛教的涅槃境界常乐我净,或譬喻《大般涅槃经》,或譬喻不生不灭的佛性。得涅槃即灭除生死,故称甘露灭。
惠洪诗中常以“甘露灭”自称,他的自信自负使挚友陈瓘对他颇有微词。据惠洪《称甘露灭》自言:“陈了翁罪予不当称甘露灭,近不逊,曰:‘得甘露灭觉道成者,如来识也。子凡夫,与仆辈俯仰,其去佛地如天渊也,奈何冒其美名而有之耶?’予应之曰:‘使我不得称甘露灭者,如言蜜不得称甜,金不得称色黄。世尊以大方便晓诸众生,令知根本,而妙意不可以言尽,故言甘露灭。灭者,寂灭;甘露,不死之药,如寂灭之体而不死者也。人人具焉,而独仆不得称,何也?公今闲放,且不肯以甘露灭名我;脱为宰相,宁能饰予美官乎?’莹中愕然,思所为折难予,不可得,乃笑而已。”[68]上引二偈诗后一首诗云:“解闻寂静音,方见甘露灭。”惠洪诗中指代自己的常用自称有两个:“寂音”和“甘露灭”。“寂音”一词,寂者,灭也,静也,清净寂灭之意。音者,音声名利也。寂音即寂灭音声。与“甘露灭”之“灭”同义。惠洪在远窜海南之前,就曾因冒用他人名号和度牒出家而入狱一年,后又因结交张商英等人而被贬海南,九死一生,渡海北归,遂以“寂音”“甘露灭”为号并在诗中频频以之自称,希图借“解闻寂静音”之途,而达到甘露灭之得道之境,从而救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