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学家姚铉
姚铉(968—1020),善文辞,宋代文学家,编有《唐文粹》,其编辑思想向来受到重视,其中也寄寓了姚铉对文学的评价与观点。在其现存不多的诗歌创作中,其中一首《翻经台》:“康乐悟玄机,寂寥此栖息。经翻贝叶文,台近莲华石。”讲述的正是谢灵运翻译《涅槃经》之事,宋释志磐撰《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记载:“谢灵运,祖玄有功晋室,灵运为康乐公主孙,袭封康乐公。文章为江左第一,尝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寻山陟岭,必造幽峻。至庐山,一见远公,肃然心伏,乃即寺筑台,翻《涅槃经》,凿池植白莲。”[69]谢灵运于庐山筑台翻译《大般涅槃经》,俗称“翻经台”。诗中“经翻贝叶文”正是指此台上翻译《大般涅槃经》。
关于谢灵运“翻经台”,宋人多有吟咏。如梅询(964—1041),颇具文才,善于作诗,他的《武林山十咏·翻经台》描写古代杭州武林山翻经台的景色,“灵运曾此台,冥心住幽寂。重绎叶上书,深藏林中迹。遗文传竹素,野蔓侵苔壁。登览殊未休,苍山日将夕”[70],明确指出谢灵运曾在此台上幽寂沉心,定心安静地翻经,并描绘出当时野草、苔藓、苍苍林木漫绕的场景,让后人读来不禁钦佩向往。再如宋末元初作家董嗣杲,有《庐山集》五卷,是诗人在江西九江榷茶时所作,因感于谢灵运事迹,而作《翻经台》一首,如下:
过门跬步入香林,七叶遗阴地尚灵。
曾借东山康乐手,共翻北本《涅槃经》。
阑腰叶拥空台赤,石罅泉通远笕青。
云掩莲花峰下座,若人演义若人听。[71]
颔联提到的“曾借东山康乐手,共翻北本《涅槃经》”一事,就是谢灵运翻译改治北本《大般涅槃经》的事实。可知到宋末时期,《大般涅槃经》已传遍儒林,不只是经文的内涵思想,与《大般涅槃经》相关的背景事宜,也都为人津津乐道。
北宋初期,战乱方息,民心恐慌未定,加之唐朝佛学兴盛的余威,无论是儒生还是僧人,于外客观社会现实,于内思想绵延,都是《大般涅槃经》在北宋获得接受的条件,这种情况到南宋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