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便示现

二、方便示现

《大般涅槃经》关于“方便”“示现”的理论,即重视具体形象又重视超越形象的本质探求,对文学艺术方面追求神似有启发意义。《大般涅槃经》之《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载:“譬如画师以众杂彩画作众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马。凡夫无知,见之则生男女等相,画师了知无有男女。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法异相观于一相,终不生于众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41]意思是说画师所画之像都是暂时的存在,而非真实的物象。不但物象是空的,一切名相、性相等概念性的东西也是空的。真正的智慧,就是要从幻相中看到诸法实相,这是佛家由现象探求本质的过程。经文中表明佛陀本人的教化说法不过是法身佛在现世的一种示现。

《菩萨品》载:“诸佛如来亦复如是,随诸众生种种音声而为说法。为令安住佛正法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种种形象。”[42]佛家强调方便施设种种形象,借以表现佛法真谛。把形象作为一种施设、手段,是主观编造出来,脱离现实的。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曾率众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立誓往生西方,令刘遗民作文,其中说:“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渺茫何津。”[43]佛教的神理,即真如、实相本来是无迹可寻的,但感知它必须借助外物的形象,如阿弥陀像。此处慧远立誓往生西方,实际是对“常乐我净”的涅槃妙有境界的肯定,从而否定“无常苦我不净”的世俗世界。

慧远对佛像的重视还体现在他所作的《晋襄阳丈六金像颂并序》,序云:“若形心目,冥应有期,幽情莫发,慨焉自悼,悲愤靡寄,乃远契百念,慎敬慕之思,追述八王同志之感,魂交寝梦而情悟于中,遂命门人铸而像焉。夫形理虽殊,阶涂有渐,精粗诚异,悟亦有因。是故拟状灵范,启殊津之心;仪形神模,辟百虑之会。使怀远者,兆玄根于来叶;存近者,构重劫之厚缘。”[44]佛像的塑造,虽与佛陀“法身”有别,只要“若形心目,冥应有期”,就可通过它来感悟佛理。佛像与佛之真法身就像俗谛、真谛的关系一样。万物的有形之美最终目的都在体现事物的本质——神,也就是佛之神明、真谛的具体显现。当然,它只可感悟,不可迹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