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彭孙贻
彭孙贻(1615—1673),浙江海盐人,字仲谋,号羿人,著名诗人和词人,著有《茗斋诗》《茗斋诗余》《客舍偶闻》《湖西遗事》等。生活在明清交替之际,彭孙贻书写了大量历史巨变的诗篇,面对新的王朝统治,他采取大多数遗民不得已的人生选择——逃禅。赵园说:“逃禅未必即‘逃死’,但在相当一些遗民,确也是生道。”[118]逃禅成为明末遗民解脱精神痛苦的一种存在方式,在佛教的熏陶下,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渐渐放弃那种曾经苦苦追求,而在历史的现实下终究无法实现也不能实现的人生愿望。在佛教的影响下,他们内心的痛苦也渐渐得到消解。彭孙贻晚年寄寓寺院,进一步接触佛道,更加宁静超脱,看淡一切。一组《四月八日》四首写的就是有关佛陀诞辰之事,其三曰:
佛相本来空,坠地涅槃竟。久持贝多言,不垢亦不净。[119]
四月八日即释迦牟尼诞生之日。相传佛陀诞生之时,有龙王以香水灌太子之顶,故后世佛教徒于每年农历四日八日行浴佛之礼,称灌佛会、浴佛会、降诞会,又称龙华会。彭孙贻在这首诗里传达出佛教的空观思想,佛相是空,涅槃是有也是空,出生即涅槃,二者无差异,在经书中去了悟世间万事万物不垢也不净,寻找心灵的慰藉。
关于佛诞日的描写历代都有诗作,比如唐代顾况《八月五日歌》“四月八日明星出,摩耶夫人降前佛”;宋代蔡襄《四月八日西湖观民放生》“盈舟载鱼虾,投泻清波际”的放生活动;明代欧大任《四月八日观浴佛》观看浴佛的盛况;清代董以宁《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其五《四月八日》悼念死去的母亲,以及朱彝尊《四月八日效长庆体》等。诗人们在诗中描写浴佛盛况或借助浴佛说事,一是借外在的佛来洗涤我们内在的尘垢,让自性显发,同证如来的清净法身。如来身就是法身,如来的法身、清净身跟我们众生原为一体,众生本来就有佛性,与佛是平等的。只要我们把染污涤除了,自然就与佛同心,证到清净的法身了。浴佛是在提醒我们时时保持一颗清净心,庆祝浴佛节我们应观照自心是否清净,这才是最为重要的真义所在。二是以浴佛的功德度脱七世父母及累劫怨亲眷属早离厄难,使法界六道众生出离苦海。
(三)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位期间不好仙佛,但也读过释老之书,表示佛教是虚幻的,无益于政治,还曾举例说梁武帝因为崇信佛教而亡国的历史。虽不喜佛道,康熙帝与佛教还是有比较多的交往,比如巡幸和赏赐寺院,为寺院题字题诗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朕偶至潭柘寺,览老和尚照福画像,因而有感,故作诗赐之》:
法像俨然参涅槃,皆因大梦住山间。
若非明镜当台语,笑指真图并戒坛。[120]
康熙到潭柘寺看到老和尚庄严的画像,触景生情当下参悟涅槃的境界,想到当年六祖慧能的一首菩提偈,揭示佛性本有清静不受外界污染,涅槃境界不需要通过受戒形式去完成,当下即可实现。
明清时期佛学与文学的互动频繁,文人士子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从佛典中汲取养分,去体悟生命,完成人生的价值选择。《大般涅槃经》的佛性平等思想,富有文学性的譬喻故事,历久弥新,不断散发它的魅力。
综上,《大般涅槃经》对唐以后的文人及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般涅槃经》的术语、词汇、思想被儒佛道三教学人接受,在诗文创作中引用和化用,或直接以之表明思想,或化用其思想换种说法。通过对历代的佛教经典,尤其是《大般涅槃经》这样的经典之传承和接受,文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去感悟佛学的微妙觉力,既寄托心事,消解人生愁苦,抚平心灵创伤,又表达对未知世界的迷惘。但他们的多数最终还是回归尘世,继续修身治国平天下。与此同时,对于文学来说,文学本来就是发于中、形于外的性情之事,有了佛学理论作为思想角度之一,赋予了文学某个方面的活水,让文学有再次获得新生的机会,既免于无病呻吟、遣词造句的文字游戏,也给予苦痛中人对生命深刻的体认。需要提及一点的是,唐以下文人接受的佛典并不仅仅《大般涅槃经》一部,往往多部兼收,本章之所以拈出与《大般涅槃经》有关的诗文小说作品,主要凸显此经在历代流播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产生的些许价值。
综上所论,《大般涅槃经》作为早期传入中国的大乘佛学经典,从一开始就引起僧人、士林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义理的考证、疏解,逐渐影响波及皇族、官僚阶层、禅僧、道士、底层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随着《大般涅槃经》中富有文学性的譬喻故事的不断传播,《大般涅槃经》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密切,高深的佛性思想、涅槃思想逐渐与禅宗提倡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相融一体,文人居士将这些微妙的义理与各种文学体裁结合在一起,从而创作了数量不菲的文学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注释】
[1]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240页。
[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05页。
[3](唐)姚思廉著:《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47页。
[4]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85页。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52-2255页。
[6]“怀”:当作“坏”。
[7]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6324页下、6325页上。
[8]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8-3499页。
[9](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八,《大正藏》第50册,第488页上。
[10]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77页。
[1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八,《大正藏》第50册,第488页上。
[1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13](唐)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琼校注:《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5页。
[14]潘链钰:《皎然〈诗式〉诗学融承儒释道三教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15]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16]皎然著:《杼山集》卷二,《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二。
[17](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57页下。
[18](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57页中-657页下。
[19]皎然著:《杼山集》卷一,《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二。
[20]韩焕忠:《南华意象禅家诗——浅谈皎然诗中的庄子意象》,《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21]关于柳宗元与佛学关系,可参看张勇:《柳宗元儒道佛三教观研究》,黄山书社2010年版。
[22]《柳宗元集》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35页。
[23](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五,《大正藏》第12册,第631页中。
[24]同上。
[25]《柳宗元集》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36页。
[26](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2册,第691页中。
[27]《柳宗元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80页。
[28]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2页。
[29](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五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6页。
[30](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40页下。
[31]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第九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32]同上书,第60页。
[33]郭朋:《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3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3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丙申条,据《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72页。
[36]孙力平,袁九生:《孤山智圆生平及著述考》,《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37](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十,《大正藏》第49册,第205页上。
[38]《全宋诗》第10册卷57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83页。
[39]龙延,陈开勇:《黄庭坚禅林交游考略》,《文献》2002年第3期。
[40]许永福:《黄庭坚禅宗活法与元符变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第2期。
[41]祝振玉:《黄庭坚禅学源流述略》,《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
[42](宋)史容著:《山谷外集诗注》卷一,第760-761页。
[43]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大正藏》第12册,第553页上。
[44]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2册,第512页上。
[45]黄庭坚著:《山谷集》卷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34-135页。
[46]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一,《大正藏》第12册,第371页中。
[47]黄庭坚著:《山谷集》卷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29页。
[48]黄庭坚著:《山谷集》卷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19-120页。
[49]单正齐:《佛教的涅槃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50]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45页。
[51]程佩:《北宋张商英护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2]萧瑀:《护法丞相张商英》,《五台山研究》1992年第1期。
[53]《全宋诗》第16册卷93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95页。
[54](宋)绍隆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五,《嘉兴藏》第1册,第604页。
[55](宋)慧日编:《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十六,《大正藏》第47册,第878页。
[56]李熙:《惠洪、张商英对临济宗正统地位的塑造及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3期。
[57]向光会:《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华师范大学,2020年。
[58]惠洪著:《石门文字禅》卷十一,《嘉兴藏》第23册。
[59]考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是句原偈作“得甘露灭觉道成”(《大正藏》第14册,第537页下),故知该标题中夺一“觉”字。
[60]惠洪著:《石门文字禅》卷十七,《嘉兴藏》第23册。
[61]惠洪著:《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嘉兴藏》第23册,第672页下。
[6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三,《大正藏》第12册,第622页上。
[63](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五,《大正藏》第12册,第731页下。
[64](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大正藏》第12册,第754页下。
[6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大正藏》第12册,第765页中。
[66](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大正藏》第12册,第805页中。
[67](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大正藏》第12册,第834页中。
[68](宋)惠洪撰:《冷斋夜话》卷六,钦定四库全书子部。
[69](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第270页上。
[70]《全宋诗》第2册卷9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9页。
[71](宋)董嗣杲撰:《庐山集》卷四,《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四。
[72]何俊,范立舟:《南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页。
[73]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版,第206页。
[74]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75]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第九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76]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77]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78]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79](清)饶安鼎,邵应龙修,林昂,李修卿撰:《福清县志(内部发行)》,福建省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89年版。
[80](明)黄仲昭编修,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1](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等纂:《福州府志》,据(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82]对此,王晚霞著《林希逸文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中有详细考辨,可参考。
[83]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第九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3-70页。
[84]何谦,刘敏:《试论刘克庄佛禅思想对其文学和学术的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第8期。
[85]孙培:《刘克庄诗歌中的释道二教》,《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86]欧阳代发、王兆鹏编著:《刘克庄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151页。
[87](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藏》第12册,第617页上。
[88]欧阳代发、王兆鹏编著:《刘克庄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年版,第270页。
[89](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藏》第12册,第652页下。
[90]元好问编:《中州集》卷八,《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
[91]元好问编:《中州集》卷八,《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
[92](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33页。
[93]梵琦:《西斋净土诗(及其他一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页。
[94](元)梵琦撰:《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十八,《大正藏》第71册,第644页上。
[95]宏道:《西斋净土诗·序》,载梵琦:《西斋净土诗(及其他一种)》,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96]陈萌:《教三只一:李道纯援儒佛入道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97](元)李道纯撰:《中和集》卷六,《道藏》第四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18页。
[98](元)李道纯撰:《中和集》卷六,《道藏》第四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15页。
[99]同上书,卷三,第496页。
[100]张之翰著:《西岩集》卷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别集类四。
[101](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35页。
[102]李小荣,杨遇青:《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从东晋到晚清》,《东南学术》2019年第1期。
[103](明)湛然圆澄:《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解》,《卍续藏》第37册。
[104]赖永海:《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佛学研究》2017年第1期。
[105]姜晓琨:《论佛学对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以南宗禅为主的讨论》,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20年。
[106](明)黄佐撰:《泰泉集》,《明别集丛刊》第二辑第三十四册,黄山书社2015年版,第118页。
[107]刘敬宜:《黄佐诗文系年》,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20年。
[108]郑鄤著:《峚阳草堂诗集》卷五,《明别集丛刊》第五辑第六十六册,黄山书社,第451页。
[109]参李小荣,杨遇青:《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从东晋到晚清》,《东南学术》2019年第1期。
[110](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之《有学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0-711页。
[111](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之《牧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67页。
[112](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之《有学集》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56页。
[113](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09页。
[114](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九,《大正藏》第12册,第663页上。
[11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三,《大正藏》第12册,第621页下。
[116](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之《有学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1页。
[117]王彦明:《钱谦益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392页。
[118]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4页。
[119]彭孙贻:《茗斋集》卷九,《钦定四库全书》集部。
[120]源凉著,刘霞彩编:《律宗灯谱》卷四,《大藏经补编》第22册,华宇出版社1984年版,第753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