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路与价值
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深入的刺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佛学的注入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而且促使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从内部发生裂变,体现在文学想象的空间扩大,文学体裁形式的丰富,文学思想意蕴的充实等,中印文化的融合使得古老的中国文学呈现出奇异、烂漫、多姿多彩的面貌。关于佛学与文学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佛学典籍自身的文学性。《华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佛所行赞》《大般涅槃经》等经典都称得上文章华美、想象丰富。第二种是表现佛学题材的文学,如士僧创作的各类诗文、小说等。第三种是在思想观念、作品风格、艺术境界、语言材料等方面反映佛学影响的作品。前两种所体现的关系较为密切,显而易见。后一种作品数量最多,但由于往往融佛学精神于血脉之中,一般读者便习焉不察了。关于佛典内在文学性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学术界一直有所关注,前辈时贤不乏精深独到的论述。但皆偏于总体的描述与概说,尚有待联系具体的佛学典籍、针对特定时代的文学实践作出深入具体的分析,并从中引出历史文化与精神应有的启示。
《大般涅槃经》作为南朝最受欢迎的佛典之一,其文学性的研究却没有形成系统。相较于《法华经》《维摩诘经》的文学性讨论的热烈程度,《大般涅槃经》则显得冷清许多。除了屈指可数的学术论文谈及《大般涅槃经》的譬喻艺术外,关于其文学性研究的专著和硕博士论文处于空白状态。基于此情况,笔者选择了这一课题,以期引起学界对《大般涅槃经》的文学价值的探讨,以及为佛典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添上重要的一笔。
本书在充分解读原典的基础上,展开经典的譬喻研究、人物研究,对譬喻、人物的原始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通过文学手段分析譬喻的基本形式和譬喻内容所蕴含的经典义理,运用对比分析法阐释两类经典人物的发展变化历程。同时,《大般涅槃经》在传播接受过程中,教内教外研读《大般涅槃经》的情况通过表格形式展现,再现晋唐之间的涅槃学兴盛状况。最后,展开历代个案研究,谢灵运、梁武帝以及晋唐以下文人,他们作为文学领域和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受《大般涅槃经》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都进一步说明《大般涅槃经》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借由《大般涅槃经》的传播,涅槃学理论观点对艺术、文学审美领域产生启发和借鉴,阐明文论与经典之间的微妙关系是本书探讨的又一重点。总之,《大般涅槃经》的文学性研究,是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深化佛教文学研究的一个范例。
【注释】
[1]又叫“涅槃学”。尽管当时并未有此宗派之称,但是实际上该学派极受尊崇,形成一个无形的宗派。
[2](梁)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7页。
[3]参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之“涅槃部经之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428页);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经〉研究》第一章“大乘《涅槃经》的传译”(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9-45页);王邦维《略论大乘〈大般涅槃经〉的传译》(《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第6期)。
[4](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慧严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2-263页。
[5]王邦维:《略论大乘〈大般涅槃经〉的传译》,《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第6期。
[6](日)布施浩岳:《涅槃宗的研究》,国书刊行会1942年版。
[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经〉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9]景盛轩:《〈大般涅槃经〉异文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10]景盛轩:《英藏敦煌〈大般涅槃经〉残卷初步缀合》,《敦煌研究》2017年第3期。
[11]景盛轩:《国图藏敦煌吐蕃时期〈大般涅槃经〉写卷缀集》,《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12]郭迎春:《〈涅槃经〉的汉译及涅槃信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13]张曼涛:《涅槃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16年版。
[14]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经〉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1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18]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
[19]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廖明活:《南北朝时代的佛性学说——中国佛性思想的滥觞》,《中华佛学学报》2007年第20期。
[21](日)望月良晃:《大乘涅槃经的研究》,春秋社1988年版。
[22](日)水谷幸正:《佛教中的危机意识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0年第8卷第2号,第198-201页。
[23](日)水谷幸正:《〈大乘涅槃经〉群中的危机思想》,《佛教大学研究纪要》1960年第37号,第19-46页。
[24]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
[25]《寒山寺佛学》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6]胡和平:《试谈〈大般涅槃经〉的譬喻艺术》,《船山学刊》2003年第4期。
[27]龚贤:《佛典与南朝文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8]李小荣:《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9](日)福原莲月:《关于〈大般涅槃经〉的譬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4年第23卷第1号。
[30](日)金子芳夫:《〈大乘涅槃经〉里如来藏的譬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93年第42卷第1号。
[31]普慧:《中古佛教文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40-72页。
[32]王力坚:《性灵·佛教·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33]普慧:《南朝性灵说与大乘涅槃学:文学“性灵说”探源之一》,《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曾明:《“性灵”语源探》,《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35]雍文昴:《试论〈涅槃经〉的传译对王微画论观念的影响》,《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36]景盛轩:《〈大般涅槃经〉异文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37]梁芳:《〈大般涅槃经〉双音外来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8]饶宗颐:《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178页。
[39]王邦维:《谢灵运〈十四音训叙〉辑考》,《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周广荣:《敦煌〈悉昙章〉歌辞源流考略》,《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
[41]李小荣:《佛教与中国文学散论》,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42]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43]陈清香:《涅槃变相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987年第1期。
[44]陈慧珠:《敦煌涅槃经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8年。
[45]陈玉纯:《涅槃巡礼——从印度至敦煌的涅槃图像》,硕士学位论文,佛光大学,2010年。
[46]严耀中:《试说隋唐以降涅槃的图像表达》,《佛学研究》2018年第1期。
[47]谭洁:《宋代涅槃变相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48]叶奕辰:《莫高窟涅槃经变艺术表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
[49]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