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著 作

1.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2.卍续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3.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钦定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唐)道宣.广弘明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四部丛刊本,1986.

6.(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1.(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北朝)颜之推著,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4.(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6.(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7.(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9.(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0.(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1.(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2.(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唐)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琼校注.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8.(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9.(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0.(元)梵琦.西斋净土诗(及其他一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1.(明)黄仲昭编修,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32.(明)臧晋叔编.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3.(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4.(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钱牧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5.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2001.

36.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7.陈允吉.佛经文学研究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8.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9.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M].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

40.丁敏.佛教神通:汉译佛典神通故事叙事研究[M].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41.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2.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3.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44.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M].济南:齐鲁书社,1986.

45.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6.公维章.涅槃、净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7.龚贤.佛典与南朝文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8.高文强.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9.侯传文.佛经的文学性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0.黄忏华.中国佛教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

52.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53.蒋述卓.佛教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8.

54.(日)加地哲定著,刘卫星译.中国佛教文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55.景盛轩.《大般涅槃经》异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56.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7.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8.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9.赖永海.中国佛性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0.李小荣.《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5.

61.李小荣.敦煌道教文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62.李小荣.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3.李小荣.佛教与中国文学散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64.刘立夫.弘道与明教:《弘明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5.刘亚丁.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M].成都:巴蜀书社,2006.

66.蓝日昌.六朝判教论的发展与演变[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67.牟宗三.佛性与般若[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

68.普慧.中古佛教文学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69.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0.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71.邱敏捷编著.文学与佛经[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

72.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经》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73.屈大成.《大般涅槃经》导读[M].北京:中国书店,2007.

74.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5.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6.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7.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8.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9.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0.孙昌武.佛教文学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81.沈曾植.海日楼札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3.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4.(英)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5.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1.

86.(荷兰)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7.余日昌.实相本体与涅槃境界——梳论竺道生开创的中国佛教本体理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3.

88.张伯伟.禅与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89.张海沙.佛教五经与唐宋诗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0.张曼涛.涅槃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91.郑阿财.敦煌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2.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3.周庆华.佛教与文学的系谱[M].台北:里仁书局,2000.

94.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95.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96.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97.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8.郭朋.宋元佛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99.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0.何俊,范立舟.南宋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1.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02.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03.欧阳代发、王兆鹏编著.刘克庄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

104.单正齐.佛教的涅槃思想[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105.王晚霞.林希逸文献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06.王彦明.钱谦益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107.张勇.柳宗元儒道佛三教观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10.

108.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9.(日)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M].东京:岩波书店,1927.

110.(日)布施浩岳.涅槃宗的研究[M].东京:国书刊行会,1942.

111.(日)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研究[M].东京:春秋社,1978.

112.(日)望月良晃.大乘涅槃经的研究[M].东京:春秋社,1988.

113.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Z].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114.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书店,1991.

115.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Z].台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

116.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词汇[Z].上海:上海佛学书局,1998.

117.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论 文

1.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槃经》研究——以版本、异文及训诂为中心[D].杭州:浙江大学,2004.

2.郭迎春.《涅槃经》的汉译及涅槃信仰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3.李正香.佛教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05.

4.王丽洁.《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思想及其文学特征[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张志鹏.谢灵运:佛教与山水[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6.谢如柏.从神不灭论到佛性论——六朝佛教主体思想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2006.

7.刘艳芬.佛教与六朝诗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8.陈益伦.从叙事到诠释:两类《大般涅槃经》典范转向的人物线索之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08.

9.金建锋.释赞宁《宋高僧传》研究——兼与《高僧传》《续高僧传》之比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10.陈玉纯.涅槃巡礼——从印度至敦煌的涅槃图像[D].台湾兰阳:佛光大学,2010.

11.盖晓明.佛学与六朝文论[D].武汉:武汉大学,2011.

12.王战睿.《高僧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3.谭洁.宋代涅槃变相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

14.程佩.北宋张商英护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5.陈萌.教三只一:李道纯援儒佛入道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16.向光会.惠洪《石门文字禅》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0.

17.姜晓琨.论佛学对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以南宗禅为主的讨论[D].济南:山东大学,2020.

18.叶奕辰.莫高窟涅槃经变艺术表现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19.孙述圻.谢灵运与南本《大般涅槃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83(1):66-72.

20.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经变》[J].敦煌研究,1986(1):1-26+103-110.

21.祝振玉.黄庭坚禅学源流述略[J].文史知识,1988(4):98-102.

22.萧瑀.护法丞相张商英[J].五台山研究,1992:130-36+29.

23.王邦维.略论《大般涅槃经》的传译[J].中华佛学学报,1993(6):103-127.

24.彭琦.南宋孝宗与佛教[J].浙江学刊,2002(5):93-97.

25.龙延,陈开勇.黄庭坚禅林交游考略[J].文献,2002(3):87-96.

26.姚卫群.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J].中华文化论坛,2002(2):98-104.

27.陈道贵.谢灵运《佛影铭并序》阐提观发微[J].华夏文化,2003(2):26-28.

28.胡和平.试谈《大般涅槃经》的譬喻艺术[J].船山学刊,2003(4):106-108.

29.王力坚.性灵·佛教·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1):58-64.

30.姜剑云.谢灵运与“涅槃圣”竺道生[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3-18.

31.廖明活.南北朝时代的佛性学说——中国佛性思想的滥觞[J].中华佛学学报,2007(20):105-137.

32.吕凯文.以两类《大般涅槃经》论两种佛教典范之判教原则的诠释学转向问题[J].正观杂志,2007(41):33-64.

33.吕凯文.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的大乘化问题[J].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6(11):31-83.

34.曾明.“性灵”语源探——兼论《诗品》重“天才”[J].文学评论,2009(3):152-156.

35.孙力平,袁九生.孤山智圆生平及著述考[J].浙江学刊,2010(1):129-134.

36.李熙.惠洪、张商英对临济宗正统地位的塑造及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12(3):45-52.

37.普慧.佛教思想与文学性灵说[J].文学评论,2012(2):139-148.

38.孙培.刘克庄诗歌中的释道二教[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0):98-102.

39.何谦,刘敏.试论刘克庄佛禅思想对其文学和学术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15(8):55-60.

40.许永福.黄庭坚禅宗活法与元符变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2):66-72.

41.雍文昴.试论《涅槃经》的传译对王微画论观念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6):64-67.

42.赖永海.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J].佛学研究,2017(1):38-48.

43.严耀中.试说隋唐以降涅槃的图像表达[J].佛学研究,2018(1):181-190.

44.李小荣,杨遇青.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从东晋到晚清[J].东南学术,2019(1):194-212+248.

45.韩焕忠.南华意象禅家诗——浅谈皎然诗中的庄子意象[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5):22-29.

46.潘链钰.皎然《诗式》诗学融承儒释道三教思想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2-108.

47.(日)水谷幸正.佛教中的危机意识研究[J].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0,8卷2号:606-609.

48.(日)水谷幸正.关于一阐提[J].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2,10卷2号:514-515.

49.(日)平川彰.The Rise of‘Mahayana’Bn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to the worship of Stupas'[J].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1963,22:57-106.

50.(日)平川彰.大乘经典的发展和阿阇世的故事[J].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1,11卷2号:1-12.

51.(日)福原莲月.关于《大般涅槃经》中的譬喻[J].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4,23卷1号:385-389.

52.(日)河村孝照.关于《大乘涅槃经》里故事素材的研究[J].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4,22卷2号:918-921.

53.(日)佐藤彰显.阿阇世情结与俄狄浦斯情结的比较研究[J].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9,27卷2号:758-762.

54.(日)下田正宏.《〈大乘涅槃经〉思想构造——关于一阐提的问题》[J].佛教学,1988,27号:69-95.

55.(日)三明智彰.阿阇世[J].大谷学报,1993,44号:7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