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中的譬喻

三、禅宗公案中的譬喻

《大般涅槃经》就是佛经善用譬喻的一个典型。后秦释道朗在《大般涅槃经序》中言:“是以此经开诚言为教本,广众喻以会意,建护法以涉初,睹密藏以穷原。畅千载之固滞,散灵鹫之余疑。”[104]道朗最早提出此经多用譬喻的特点。吉藏在《法华义疏》中言:“假借近事以况远理,晓诸未悟,谓之譬喻。”[105]通过大家熟悉的事物,去认识不熟悉的事理。不过譬喻起作用的前提,在于人们能够对所举的譬喻有所了解。《大般涅槃经》中独有的譬喻故事主要有客医旧医喻、以毒涂乳喻、王子净刀喻、力士眉间金刚珠喻、功德天黑暗女喻、贫女宝藏喻、雪山甘草喻、盲人摸象喻、象牙生花喻、作茧自缚喻、树皮脱落喻、春池拾砾喻等。故事的展开都是围绕着《大般涅槃经》的核心思想即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施设。通过活泼、生动、富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度化众生,让人在忍俊不禁中悄然埋下涅槃种子。《大般涅槃经》中蕴含的丰富佛理譬喻一直为禅宗所喜爱。佛法说理的譬喻,常常以感性的形象出现,使人对抽象的、冰冷的理论,能用情感去贴切领受。这种感性的描绘,能唤起人内在的觉受,而对佛理有一种体验上的了解,而非只是概念性的认知,从而产生迫切追求与皈依的热情。

(一)功德天黑暗女之喻

“功德天黑暗女”故事载于《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106],功德天长相端正颜貌瑰丽,璎珞庄严其身,所到之处能生各种财宝,主人闻之心生欢喜,以为福德之故,烧香散花供养,恭敬礼拜。相反,黑暗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坏,多诸垢腻,皮肤皴裂,其色艾白”,所行之处能令所有财宝衰耗,主人闻已,即持利刀要断其命。如此截然不同的两个女人,却是一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的姐妹,好恶相随,不能取好去恶。二女形影相随比喻世间一切苦乐、常无常、我无我等事理相依相存,不可落于两边。功德天黑暗女的譬喻在禅林中很受欢迎,禅师上堂说法、赋诗作偈皆有引用,据统计有一百多处。

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

问:承古有言真心妄心如何?师曰:是立真显妄。曰:如何是真心?师曰:不杂食。曰:如何是妄心?师曰:攀缘起倒是。曰:离此二途如何是学人本体?师曰:本体不离。曰:为什么不离?师曰:不敬功德天,谁嫌黑暗女。[107]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十一载:“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俱不取。后代儿孙浑莾卤,宏纲委地凭谁举。(正觉逸)”[108]

《净慈慧晖禅师语录》卷一载:

同小参曰:一段宗要别无途辙,依一如之本源,当千差之会要。黑暗女在前合掌,功德天在后问讯。娇梵婆提吐舌,舜若多神点头。毕竟如何?天台五岳,南岳三峰。[109]

《紫柏尊者全集》卷四载:

“近日人命干连,今日舍利临筵,且道谁福谁罪。”开沉吟。师咄曰:“黑暗女,功德天,善用之,福无边。”(西云居示道开)[110]

《隐元禅师语录》卷六载:

竖拂子云:“会么?释迦老子生也,山河大地生也,琦上座生也。所谓心生种种法生,汝等见义不落人后,好花须插头前。庆赞黄檗也得,毁骂黄檗也得。庆赞也得一分功德,毁骂也得一分功德。庆赞也没量罪过,毁骂也没量罪过。且道如何得折中去?”众无语。师云:“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是事且止,今日应时庆诞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环绕溪山千古翠,亲承雨露万年春。”下座。[111]

在禅师们上堂说法中,他们都强调功德天和黑暗女二者如影相随缺一不可,有智慧的主人是不执着二者其中任一女的。禅宗运用此譬喻说明妄和真、福和罪、善和恶、有为无为等中道不二法门以及随缘任运的平常心。“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俱不取”成为禅林超越相对观念的响亮口号。

(二)力士额珠喻

力士额珠也深受禅林喜爱,故事载于《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中[112],讲的是一个大力士相扑时把额上金刚珠嵌入体内寻不得,以为宝珠幻化消失。后因长疮就医,医生告知宝珠仍在皮里,只因相扑时瞋恚毒盛,珠陷入体不自知。经文中由此揭示“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瞋恚、愚痴之所覆蔽,故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旃陀罗、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额上金刚珠譬喻人人本有的佛性,只因世间的贪嗔痴等无量烦恼覆盖而不自知,若尽烦恼就能证知真我佛性。

《传心法要》中言: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113]

《宗镜录》卷二十中禅师在解答“心性本净,云何说客尘染”问题时,不断引《大般涅槃经》的贫女宝藏喻、力士额珠喻、雪山一味药喻等进行回答,如:“如贫女室中金藏,虽未掘而匪移。若力士额上宝珠,任斗没而常在。犹雪山筒中药味,暂流出而恒存。如大地底下金刚,纵穿凿而不坏。”[114]

《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载:

福州香溪从范禅师,僧到参。师曰:“汝岂不是鼓山僧?”对曰:“是。”师曰:“额上珠为何不见?”无对。僧辞,师门送,召曰:“上座。”僧回首。师曰:“满肚是禅。”曰:“和尚是什么心行?”师大笑而已。[115]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十六《示静休禅人葬母》:

恩爱相牵劫数长,只须瞥地见亲娘。若将骨肉分真假,管取多生手脚忙。者一回莫错过,敲响髑髅谁是。我今日亲逢知识缘,快须努力痛加鞭。爱水情山消不尽,轮回知是几千年。道人心不失照,额上珠光明皎皎。还将折杖搅长河,触着泥沙都是宝。尘缘何处是吾心,赤肉掀翻莫外寻。[116]

生老病死,悟道参禅,一切莫向外求,自己额上珠才是光明本性,才是真佛性。

(三)王子净刀喻

王子净刀喻宣扬的是《大般涅槃经》涅槃四德常乐我净的教义,故事讲述一个王子和一个贫人是亲友,王子有一把好刀,被贫人贪着。王子后来持刀逃到他国。贫人一日于梦中泄露贪恋好刀的秘密,被人收押到国王跟前。国王欲见刀不可得,就盘问刀的样貌。贫人说刀形状似公羊角,国王说库藏中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刀。国王驾崩后连续四任新王继位,都问大臣好刀模样,都说形似公羊角,却从无一人求得真刀。后来王子回国登位,再问大臣好刀模样,有说刀色清净如优钵罗花,有说刀似羊角,有说颜色赤红,有说像黑蛇。王子闻言大笑,经文跟着解释道:

凡夫愚人说言一切有我,如彼贫人止宿他舍谄语刀刀。声闻缘觉问诸众生:“我有何相?”答言:“我见我相大如母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炽然如日,如是众生不知我相,喻如诸臣不知刀相。菩萨如是说于我法,凡夫不知种种分别妄作我相,如问刀相,答似羊角,是诸凡夫次第相续而起邪见。为断如是诸邪见故,如来示现说于无我,喻如王子语诸臣言“我库藏中无如是刀”。善男子,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净刀。[117]

净刀譬喻“佛性真我”,贫人不拥有净刀,只梦言“刀刀”,如凡夫愚人不识“佛性真我”,误说一切法有我。大臣不知净刀的真相,乱说刀的形状和颜色,如众生不识“佛性真我”,误执我相为米、为稗子等。王子说没有大臣所说的那些刀,如佛陀为了破除众生错误的我执,故说无我。

《宗镜录》卷三十四完整引用《大般涅槃经》王子净刀喻故事说明“境识俱遣”的禅宗理论。经文载:

有问:“夫境识俱遣,众生界空,诸佛究竟成得何法?”答言:“一切异生,因识对境,于生死中妄生执着,起常等四倒。二乘之人,于涅槃中妄求解脱,起无常等四倒。诸佛如来,因境识俱空,能离八倒,成得真常乐我净四波罗蜜。”

又问:“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者。云何教中,或说无我,又说于我。岂不相违耶?”答言:“夫说常与无常,我与无我,但形言迹,皆是方便。……或若虽闻常乐我净之名,只作常乐我净之解,随语生见,昧自真心,则我无我之药,成我无我之病。故知真我难辩,非证不明。如《大涅槃经》云……”[118]

境识俱遣,境指客观的外境,客尘妄境;识指主观的心识,情识法执;境识俱遣即破除一切法执客境,是针对悟性较高的参学者的一种传教方法。如来宣说常乐我净,是应教学的需要而权益敷设,是为了破斥众生所执着的世间常、世间乐、世间我、世间净的四倒见解,证得真常乐我净四波罗蜜。“如《大涅槃经》云”以下整段援引《大般涅槃经》王子净刀故事,目的就是告知大众,如来为了方便说法而说无我,佛性真我是不会因为外在的否定而改变。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临济宗发展出来的“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接引学人,解粘去缚,针对不同根基的学人而设。

《大般涅槃经》中这些譬喻故事,生动活泼,富有文学趣味,因其义理上的契合而为禅门借用,主要用来阐发禅宗的佛性本有、佛性本清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真实不虚的常乐我净大涅槃境界。

葛兆光曾提出:“在禅思想中有三个彼此相关的问题最为重要,一是佛性问题即人的自性究竟如何,二是成佛途径即修炼的方式究竟如何,三是佛陀境界即真正超越永恒的境界究竟如何。”[119]这三个问题在《大般涅槃经》中都能找到答案。上文通过禅宗诸师、禅宗宗旨、禅宗公案中的譬喻三个方面论述《大般涅槃经》在禅宗中的接受,从中我们可知《大般涅槃经》对禅宗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激发禅宗诸师的兴趣。在禅宗初期发展中,禅师在听诵、敷讲《大般涅槃经》过程中不断培养激发兴趣,或引用,或发挥、引申,呈现禅宗新特点。其中关于《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发挥,不仅仅指众生皆能成佛的可能性,还指体悟空性证得实相的开悟境界。还有关于佛性主体性问题的引申,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在禅宗内部也有很大争议,此不赘述。

第二,影响禅宗的宗旨定位。慧能的“明心见性”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大般涅槃经》佛性论。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四百多年,到六祖慧能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截了当的当下直指”,这一号召简易可行,此后全体佛教徒,几乎全向禅宗一门,整个社会几乎全部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

第三,丰富禅宗的诠释方法。禅宗公案记载的不同时期不同禅师在不同场合的言行,每一则公案关涉到禅师个人心中的问题,是特殊语境中的对话,有时荒诞不合乎情理,通过譬喻修辞手法就能明白禅语的象征义,真正揭示禅语的意义,赋予禅语新的表现力。《大般涅槃经》中大量生动活泼的譬喻为禅宗公案注入了新鲜的养料。

禅宗教学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因其不重视经教,自然亦无特别尊崇某一部经典。但不可否认的是,禅宗曾广泛吸取涅槃精华,深受《大般涅槃经》的影响。随着唐代以后宗派林立,各宗派各有宗的经典,涅槃经典受重视的程度开始下降,以至于到了禅宗末流,时常卖弄机锋,束书不观,《大般涅槃经》在禅林的研究和直接影响力亦逐渐式微。

【注释】

[1]参看(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0-82页。

[2](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86页。

[3]同上书,第299-300页。

[4](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2-313页。

[5]同上书,第337页。

[6]同上书,第338页。

[7](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464页。

[8]同上书,第426页中、下。

[9](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03页。

[10](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471页下。

[1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第485页中。

[12]同上书,第486页上、中。

[13]同上书,第488页中。

[14]同上书,第505页下。

[15]同上书,第517页下。

[16]同上书,第519页上。

[17]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8]林子清:《涅槃师》,见《中国佛教(一)》,东方出版中心1980年版,第242页。

[19]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3页。

[20]同上书,第39页。

[21](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6-267页。

[22]李小荣:《〈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267页。

[23](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6页。

[24](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54页。

[25](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页。

[26](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4-85页。

[27]同上书,第101页。

[28]李小荣:《〈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522页。

[29](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5页。

[30](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39页。

[31](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九,《大正藏》第52册,第233页上。

[32](梁)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九,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52页。

[3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大正藏》第52册,第252页下。

[34](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二十二,《大正藏》第52册,第253页上。

[3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大正藏》第12册,第793页中。

[36]李小荣:《〈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262-263页。

[37](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0页。

[38]转引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槃经〉研究——以版本、异文及训诂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第15页脚注。

[39](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卷二,《大正藏》第12册,第867页下。

[40]郑阿财:《敦煌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08页。

[41]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槃经〉研究——以版本、异文及训诂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第15页。

[42]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敦煌文献》(1991—2000)第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下。

[43]上海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0-92页。

[44]黄永武编:《敦煌宝藏》第1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77页下-89页上。

[45](日)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30页256条。

[46]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58-161页。

[47]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59页。

[48]吴言生:《论〈涅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49]单正齐:《慧能〈坛经〉的涅槃学说》,《江淮论坛》2009年第4期。

[50]张文良:《初期禅宗的如来藏思想》,《宗教研究》2009年00期。

[51](隋)灌顶:《天台八教大意》,《大正藏》第46册,第769页中。

[52](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藏》第35册,第115页下。

[53](唐)窥基:《说无垢称经疏》卷1,《大正藏》第38册,第999页上。

[54](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卷十六,《大正藏》第50册,第551页中。

[55]同上书,第551页中、下。

[56]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39页。

[57]《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卷三,《卍续藏》第1册,第317页上。

[58]《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会译》卷四,《卍续藏》第1册,第335页下。

[59](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卷十六,《大正藏》第50册,第552页上。

[60]《涅槃论》,《大正藏》第26册。

[61](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431页下。

[62](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卷十六,《大正藏》第50册,第553页中。

[63](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卷十六,《大正藏》第50册,第556页中。

[64]同上书,第557页中。

[65](宋)赞宁:《宋高僧传·习禅》卷八,《大正藏》第50册,第757页下。

[66]同上书,卷八,第757页下。

[67]同上书,卷九,第761页中。

[68]同上书,卷十一,第772页中。

[69](宋)赞宁:《宋高僧传·习禅》卷八,《大正藏》第50册,卷十一,第772页中。

[70]同上书,卷十一,第775页下。

[71](宋)赞宁:《宋高僧传·习禅》卷二十九,《大正藏》第50册,第892页下。

[72](明)如惺:《大明高僧传·习禅》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904页上。

[73](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六,《卍续藏》第77册,第406页上。

[74]同上书,第407页上。

[75]《曹溪大师别传》卷一,《卍续藏》第86册,第49页下。

[76]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49页下。

[77]《景德传灯录》卷五,《大正藏》51册,第240页上。

[78]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6页下。

[79]同上书,第357页上。

[80]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9页上。

[81]同上书,第359页上。

[82]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大正藏》第12册,第449页上。

[8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页。

[84]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59页。

[85]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2页下。

[86]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大正藏》第12册,第547页上。

[87]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8页中下。

[88]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藏》第12册,第415页上。

[89]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藏》第12册,第405页上。

[90]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48页上。

[91]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49页下。

[92]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正藏》第12册,第534页下。

[93]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大正藏》第12册,卷二十一,第490页上。

[94]同上书,卷二十八,第529页中。

[95]同上书,卷二十,第485页下。

[96]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大正藏》第12册,第545页上。

[97]同上书,卷十八,《大正藏》第12册,第468页下。

[98]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9页上。

[9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页。

[100]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0页。

[101](梁)宝唱等编:《大般涅槃经集解》,《大正藏》第37册,第377页中。

[102]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3页上。

[103]宗宝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58页下。

[104](后秦)道朗:《大般涅槃经序》,《大正藏》第12册,第365页中。

[105]吉藏:《法华义疏》,《大正藏》第34册,第511页下。

[106]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大正藏》第12册,第435页。

[107]《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大正藏》第51册,第329页中。

[108]《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十一,《卍续藏》第65册,第604页下。

[109]《净慈慧晖禅师语录》卷一,《卍续藏》第72册,第133页上。

[110]《紫柏尊者全集》卷四,《卍续藏》第73册,第181页上。

[111]《隐元禅师语录》卷六,《嘉兴藏》第27册,第250页上。

[112]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藏》第12册,第408页。

[113](唐)裴休集:《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册,第380页下。

[114](宋)延寿编集:《宗镜录》卷二十,《大正藏》第48册,第525页上。

[115]《景德传灯录》卷十七,《大正藏》第51册,第341页中。

[116]《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十六,《卍续藏》第72册,第298页上。

[117]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藏》第12册,第412页下。

[118](宋)延寿编集:《宗镜录》卷三十四,《大正藏》第48册,第610页下、611页上中。

[119]葛兆光:《禅思想史的大变局》,《中国文化》199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