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士李道纯
李道纯是宋末元初的道教理论家,著述丰富,《中和集》六卷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体现了他的主要思想,其特点是援儒佛入道[96],三教合于道。《中和集》第六卷收录了李道纯的诗歌和词,拈出一首与《大般涅槃经》相关的词《满江红·赠密庵述三教》,这是一首写给弟子的词,阐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道理,如下:
教有三门,致极处、元来只一。这一字法门,深不可测。老子谷神恒不死,仲尼心易初无画。问瞿昙、教外涅槃心,密密密。
学神仙,须定息。学圣人,忘智识。论做佛机缄,只凭慧力。道释儒流都勘破,圆明觉照工夫毕。看顶门、迸破见真如,光赫赫。[97]
李道纯认为,儒、释、道三教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三教的源头一致,儒释道之说只是后人分化的结果,甚至从根本上说老子即是瞿昙,也是仲尼。“叉手者谁?合掌者谁?擎拳者谁?只这些伎俩,人犹错会,无为妙理,孰解操持?我为诸公,分明举似,老子瞿昙即仲尼。思今古、有千贤万圣,总是人为。可怜后学无知,辩是是非非没了期。况天地与人,一源分判,道儒释子,一理何疑?见性明心,穷微至命,为佛为仙只在伊。功成后、但殊途异派,到底同归。”[98]儒释道由一源分判,三教共是一理,见性明心,即同一“道”之理,这也是三教能够合一的根本原因所在。
既然三教统一于道之下,都是对天地之道的阐发,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李道纯认为“道”可以用“一”表示,以“一”作为三教相通的出发点。这与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在答门人程安问儒家时说:“圣人言身中一天理,可以贯通三才,三教万事,无不备矣。如释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道教了一万事毕,皆一贯也。”[99]圣人来自儒家,即儒家所云之天理、佛教所云之空无、道教所云之守一是可以相互贯通为一的。这样一来,教内的涅槃心之存在自不必云,纵是“教外涅槃心,密密密”,也普遍存在,可见在李道纯看来,《大般涅槃经》的思想早已超越佛教,而深深密密地渗透在儒道二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