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译本
“涅槃”梵语nirvāna,巴利语nibbā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等,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或作般涅槃、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经》又称《涅槃经》,或称《大涅槃经》。南朝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载有八种译本,分别是:支娄迦谶译《胡般泥洹经》一卷,支谦译《大般泥洹经》二卷,竺法护译《方等泥洹经》二卷,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六卷、《方等泥洹经》二卷,昙摩(无)谶译《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注:后改为四十卷,遂成定本),释智猛译《泥洹经》二十卷,求那跋陀罗译《泥洹经》一卷。据僧祐记载,支谦《大般泥洹经》与《方等泥洹经》大同,昙摩(无)谶《大般涅槃经》与法显《方等泥洹经》大同,其余三部并阙,未详同异。[2]
今存《涅槃经》译本有小乘和大乘两个系统。小乘《涅槃经》和大乘《涅槃经》都有汉语以外的译本,如小乘《涅槃经》有巴利文本,大乘《涅槃经》有梵文本及蒙语、突厥语和粟特语译本,因这些译本都不如汉译本完整,故在此暂不列入讨论。[3]汉译小乘《涅槃经》现存版本有四种:
第一种,《长阿含经》卷二至卷四《游行经》,佛陀耶舍、竺佛念(约五世纪初)译。
第二种,《佛般泥洹经》二卷,白法祖(约三、四世纪)译。
第三种,《大般涅槃经》三卷,题为法显(约337—约422)译,有误,实为失译。
第四种,《般泥洹经》二卷,原附东晋失译,有误,实为求那跋陀罗(394—468)译。
汉译大乘《涅槃经》版本比较多,但多数已经亡佚,现存的版本有四种:
第一种,《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昙无谶(385—433)译。此译本也称为“北本”。
第二种,《大般泥洹经》六卷,法显(约337—约442)、佛陀跋陀罗(359—429)、宝云(不详)等合译。这是昙无谶译本首十卷的异译本。
第三种,《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慧严(363—443)、慧观(宋元嘉中卒)、谢灵运(385—433)改治。这是昙无谶译本的修治本,也称“南本”。
第四种,《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若那跋陀罗(约七世纪)、会宁(约七世纪)合译。
以上小乘《涅槃经》和大乘《涅槃经》译本都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汉译大乘《涅槃经》。上述四部中,法显本与若那跋陀罗本卷数太少不采用,而北本《大般涅槃经》因为“文言致善,而品数疏简,初学难以措怀”之故,“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治改”。[4]可见,因为北本《大般涅槃经》品数疏简,初学者难以掌握要点,所以改治后的南本《大般涅槃经》品数更加详细了,而且在文字方面也加以润色修饰。南本与北本相较,经中义理相同,南本文字更流畅,文学特征更明显,因此本书选择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等改治的南本《大般涅槃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