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教论的譬喻运用
2025年09月16日
第三节 判教论的譬喻运用
在佛教中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面,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判别、解释,以明说之意之所在的叫作判教,又作教判。[147]判教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盛行于隋唐。从有判教以来,诸家所见就不同,从而产生宗派之别,因此判教也是宗派成立的原因之一。
六朝义学论师娴熟于经论的注疏,对于佛典中的各种譬喻也运用自如,这对在讲经说法或在法会上的辩论是很重要的,当然在作经典教义的诠释时也需要灵活运用典故,然而典故的运用是见仁见智,各论师皆是灵活运用各种譬喻而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论证,这些譬喻也常出现在各种判教论中。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传进南方后,促使再度兴起讨论经典从属关系的风潮,当时的论师基本上是把《大般涅槃经》当作佛陀涅槃前的最后一次说法,因此理论上应当是佛陀的终极说法,以《大般涅槃经》为佛陀最后的说法时教,南朝论师们掀起各种不同形态的五时判教论。《大般涅槃经》的经典譬喻在判教中被充分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