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虚静说”

二、刘勰“虚静说”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刘勰论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篇。刘勰在《神思》篇中集中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范畴,其中一个范畴即“虚静说”。其文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61]刘勰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认为“虚静”是文学创作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虚静”的方法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可见,刘勰的虚静说是集中注意力,专注一境,涤除主观杂念,出于宁静虚空的精神状态,这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最佳心理状态。

刘勰生在涅槃佛性说流行的时代,他的虚静说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而他为什么用“虚静”一词而不用“虚寂”?有人说“这是符合《文心雕龙》倾向于儒家学说而避免与佛学有直接联系的实际情况的”[62],此说从刘勰重儒轻释的思想倾向解释有一定合理性。事实上,“虚寂”与“虚静”在论述文学想象方面有契合之处。二者都强调了人的精神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佛家的解脱、文学的神思都不能受世俗物累,只有心境清净、躁动寂灭方能悟解透彻入微,才能穷尽神妙。上文所引《续高僧传·释亡名传》的“枯木其形,死灰其虑,降此患累,以求虚寂,乃作绝学箴文”,说的就是摒除身体大脑的一切烦虑,精神上达到一种绝对虚寂,才能创作出最佳的“绝学箴文”。刘勰的“虚静”说强调的是精神活动不受到个人主观情欲的干扰,“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63],摆脱物累达到心神清明,由虚静到神思,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妙造自然的文学作品。于此可知,刘勰把虚静说提升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最突出的位置,充分肯定了虚静说的文学创作本体地位。再者,脱去了虚静说纯粹的佛教范畴的外衣,使其成为艺术领域的审美范畴。刘勰对虚静说的突出贡献即在此。

总之,涅槃学与南朝审美范畴之间或显性或隐性的关联远不止上述四方面,二者之间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依然广阔,比如“顿悟说”对钟嵘“直寻说”创作方法的启发等。本论仅旨在提供一种思路,引导学人向更深更广的研究方向前行。

【注释】

[1](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大正藏》第14册,第556页下。

[2](晋)僧肇撰:《注维摩诘经》卷十,《大正藏》第38册,第416页下-417页上。

[3]道谦编:《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大正藏》第47册,第953页上。

[4](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6页。

[5]竺道生撰:《法华经疏》卷二,《卍续藏》第27册,第15页上。

[6]以上四则材料见(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42页。

[7](唐)般剌蜜帝译:《楞严经》卷二,《大正藏》第19册,第111页上。

[8](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62页中。

[9](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33页下。

[10](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

[11]同上书,第311页。

[12](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八,《大正藏》第52册,第225页中。

[13](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56页。

[14]钟嵘《诗品》卷上:“(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15]王力坚:《性灵·佛教·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普慧:《南朝性灵说与大乘涅槃学:文学“性灵说”探源之一》,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108页。普慧:《佛教思想与文学性灵说》,《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龚贤:《佛典与南朝文学》第七章第二节“性灵说溯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曾明:《“性灵”语源探——兼论〈诗品〉重“天才”》,《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16](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76页。

[17](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6页。

[18](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654页。

[19](梁)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31-446页。

[20]普慧:《佛教思想与文学性灵说》,《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21](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八,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2-313页。

[22](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5页。

[23]同上书,第285页。

[24](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9页。

[25]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出版社1988年版,第5494页中。

[26](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6页。

[27](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四《重释向承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03页。

[28]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40页。

[29]以上所引出自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普慧:《佛教思想与文学性灵说》,《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31](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60页。

[32](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4页。

[33]同上书,第106页。

[34](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42页下。

[35](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4-85页。

[36](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页。

[37]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132页。

[3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30-131页。

[39](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84页。

[40](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

[41](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38页下。

[42]同上书,第665页上。

[43](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六《慧远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4页。

[44](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大正藏》第52册,第198页中。

[45]黄侃撰:《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1页;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8页。

[46]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5页。

[47]参普慧《中古佛教文学研究》第八章之《佛教禅智论与东晋南朝的审美虚静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48-267页。

[48](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33页下。

[49](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七,《大正藏》第50册,第482页上。

[50](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7页。

[51]同上书,卷十,第519页。

[52](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二十一,《大正藏》第52册,第250页上。

[53]同上书,第250页中。

[54]同上书,卷二十五,第289页上。

[55](梁)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页。

[56]同上书,卷十一,第407页。

[57](梁)沈约:《宋书·宗炳传》卷九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9页。

[5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30页。

[59]宗炳:《明佛论》,见(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

[60]普慧:《中古佛教文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59页。

[61](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

[62]盖晓明:《佛学与六朝文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年。

[63](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