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虚寂”
首先佛经中大量使用“虚寂”一词,如《大般涅槃经》卷五载:
又解脱者名曰虚寂。
又虚寂者堕于法界,如法界性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48]《续高僧传》卷七《释亡名传》载:
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虑,降此患累,以求虚寂,乃作绝学箴文。[49]
《弘明集》卷三载孙绰《喻道论》曰:
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50]
《弘明集》卷十载《太中大夫庾昙隆答》曰:
夫至理虚寂,道趣空微。上圣极智,乃当穷其妙实;下凡浮生,自不辨其玄渊。[51]
《广弘明集》卷二十一载昭明太子萧统《令旨解二谛义(并答问)》《令旨解法身义(并答问)》曰:
真理虚寂,惑心不解。[52]
法身虚寂,远离有无之境,独脱因果之外,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岂是称谓所能论辩!将欲显理,不容默然,故随从言说,致有法身之称。[53]
《广弘明集》卷二十五载《长安县令张松寿议状一首》曰:
佛道二门,虚寂一致。[54]
《出三藏记集》卷一《出三藏记集序》载:
夫真谛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莫津。[55]
《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江陵玄畅《诃梨跋摩传序》曰:
吾闻佛旨虚寂,非名相所议;神澄妙绝,罕常情攸测。[56]
以上所引“虚寂”指的是涅槃解脱、佛性、佛理、法性、法身。又“涅槃”的汉语译名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所以“虚寂”一词实与涅槃佛性说产生密切联系。南朝时期,对虚静说贡献最大的是画论家宗炳和文论家刘勰。
宗炳好山水,爱远游,晚年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57]宗炳患疾,不能亲自领略名山大川的景象,实在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是他通过“澄怀观道”的途径,卧床就可以领略体会山水自然中的佛之神明。“澄怀观道”即是审美虚静说的另一种表述,说的就是审美主体在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过程中,超越功利,了断无明,虚静寂想,超越感性形象去获取精神上的解脱、觉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进一步提到“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58]。圣人就是指佛,“夫佛也者,非他也。盖圣人之道,不尽于济主之俗,敷化于外生之世者耳”[59]。“含道应物”意即包含神明之道感应万物,自然万物的美都是佛之神明的化身和显现。“澄怀味象”即虚静其怀,破执我法,品味万物之美。圣贤之人通过“澄怀味象”途径达到“含道应物”的境界。宗炳面对自然山水所提出的虚静说实际上已经涉及了现象事物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与把握事物本质的重大理论问题。[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