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其他人物演变
(一)大迦叶(摩诃迦叶)
小乘经中记载佛陀涅槃时,大迦叶远在他国,七日后方赶到却无法一睹佛陀遗体,当时“大迦叶适向香积,于时佛身从重椁内双出两足,足有异色”[53],佛陀伸出双足异色以示得见。又因佛陀遗体一直无法燃烧,“大迦叶有大威德,四辩具足,说此偈已……时,彼佛积不烧自燃”[54],佛陀遗体能够顺利荼毗都是依靠大迦叶的功德。题为法显译的三卷本小乘经中记载大迦叶负责佛陀涅槃后的遗教结集,作为僧团领袖,德高望重。在小乘经中,他是一位年纪老迈,以头陀行著称的声闻乘圣者。大乘中的大迦叶出现频率最高,几乎每一品都记载了他与佛陀的对话。不过,小乘的大迦叶和大乘中的大迦叶是否为同一人,似乎显得有点混乱不清。大乘经中一开始就提到“一切大众亦悉来集,唯除尊者摩诃迦叶、阿难二众,阿阇世王及其眷属”[55],明确指出摩诃迦叶(即大迦叶)缺席法会现场,可是在之后的经文中却是这样交代大迦叶的出生背景:“尔时众中有一童子菩萨摩诃萨,是多罗聚落婆罗门种,姓大迦叶,以佛神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绕百千匝,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少咨问,若佛听者乃敢发言。’”[56]此处所说的大迦叶是一位童子,年纪尚幼,而且一直在佛陀身边亲闻他的如来藏思想。显然,此大迦叶非小乘中的声闻乘弟子摩诃迦叶(大迦叶),而是菩萨乘的大迦叶。在“同名异义”的词汇混淆与不求甚解下,“大迦叶”是指声闻乘的“摩诃迦叶”或是菩萨乘的“大迦叶”,这两者很难不被混为同一人。[57]
(二)须跋陀
小乘和大乘中须跋陀都是作为佛陀度化的最后一位弟子形象出现,但是两类经典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叙事内容。小乘中,须跋陀年老多智,闻佛陀灭度主动面见,欲求佛陀答疑解惑,遭到阿难的多次拒绝。“是时,拘尸城内,有一梵志,名曰须跋,年百二十,耆旧多智,闻沙门瞿昙今夜于双树间当取灭度,自念言:‘吾于法有疑,唯有瞿昙能解我意,今当及时自力而行。’即于其夜,出拘尸城,诣双树间,至阿难所,问讯已,一面立,白阿难曰:‘我闻瞿昙沙门今夜当取灭度,故来至此,求一相见。我于法有疑,愿见瞿昙,一决我意,宁有闲暇得相见不?’阿难报言:‘止!止!须跋!佛身有疾,无劳扰也。’”[58]须跋陀固请再三后终得佛陀同意授法,当夜先佛一步灭度。“于是,须跋即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得如实智,更不受有。时,夜未久,即成罗汉,是为如来最后弟子,便先灭度而佛后焉。”[59]
大乘中,须跋陀是一位骄慢梵志,是佛陀主动度化的弟子,他遣阿难前去告知他自己将涅槃,若有所疑应把握机缘,莫于日后生懊悔心。此时,佛陀道出了二人过去的因缘。“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有一梵志,名须跋陀,年百二十,虽得五通未舍憍慢,获得非想非非想定,生一切智起涅槃想。汝可往彼语须跋言:‘如来出世如优昙花,于今中夜当般涅槃,若有所作可及时作,莫于后日而生悔心。’阿难,汝之所说彼定信受,何以故?汝曾往昔五百世中作须跋陀子,其人爱心习犹未尽,以是因缘信受汝语。’”[60]原来,过去五百年中,阿难曾为须跋陀之子,因而须跋陀疼爱孩子的心尚未退失,就此因缘他必然听信阿难的劝说前来面见佛陀。此情节小乘中完全没有,而且阿难的态度还产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后分》将须跋陀为何成为佛陀最后的弟子因缘道出,如:
佛复告诸大众:“是须跋陀罗,已曾供养恒河沙佛,于诸佛所深种善根;以本愿力,常在尼干外道法中,出家修行,以方便慧诱进邪见失道众生,令入正智.须跋陀罗乘本愿力,今得遇我,最后涅槃,得闻正法;既闻正法,得罗汉果;既得果已,复入涅槃.自我得道度阿若憍陈如,最后涅槃度须跋陀罗,吾事究竟,无复施为;设我久住,无异今也.”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即嘘长叹唱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为报佛恩,汝等大众应当供养其尸,安立塔庙.”[61]
须跋陀过去曾供养无数佛,深种善根,这是佛陀度化他的根本原因。此情节将小乘中没有言明的人事加以扩述,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答。
(三)菩萨、憍陈如等
此类人物小乘中没有,是大乘中新增加的角色。其中菩萨人物较多,如文殊菩萨、高贵德王菩萨、师子吼菩萨等。向来以智慧辩才著称的文殊菩萨先是作为纯陀形象的陪衬角色出现,后又与佛陀讨论“有余义”“无余义”并成为佛陀最后教法的咐嘱人之一,[62]最后一品中文殊菩萨持咒语前往魔众中营救阿难。《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中记载高贵德王菩萨与佛陀论菩萨修习《大般涅槃经》所得的十种功德,最后一德即入常乐我净之大涅槃。《师子吼菩萨品》记载师子吼菩萨与佛陀主要论及佛性与空、中道、十二因缘、心、因与修行的关系。这两位菩萨形象主要以对话叙事方式呈现,对佛陀提出种种辩证性的问难,从而凸显大乘佛性思想。憍陈如这一角色,小乘中并无任何记载,大乘中最后一品却单列《憍陈如品》述之,这时文殊菩萨、高贵德王菩萨、师子吼菩萨等众菩萨相继离场,代表小乘的憍陈如登场。
综上,《游行经》和《大般涅槃经》这两类分别代表小乘、大乘的经典中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根据上文的对比分析,显然,它们有着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人物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不是一个单一、偶然性的孤立现象。而且大乘经典中增补的人物已经远远超出了小乘所承载的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有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