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内容简介
序
绪 论
一、研究译本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价值
第一章 《大般涅槃经》譬喻论
第一节 譬喻类别及特点
一、修辞性譬喻
二、故事性譬喻
三、阿波陀那譬喻
第二节 譬喻的作用及影响
一、作用:演说佛理,令人信著
二、影响:波及三教
第三节 判教论的譬喻运用
一、牛乳五味喻
二、长者教子喻
三、毒乳杀人喻
第二章 大小乘《涅槃经》人物比较
第一节 大小乘《涅槃经》内容概要
一、《长阿含经·游行经》概要
二、南本《大般涅槃经》概要
第二节 大小乘人物比较
一、佛陀——现实佛到理想佛的转变
二、阿难——从主角到缺席再到主角
三、魔王波旬——从佛陀的罪人到拥护者
四、纯陀——两类经典中的重要角色
五、阿阇世——两类经典中的边缘角色
六、其他人物演变
第三节 人物典范变化之成因
一、《大般涅槃经》的翻译编撰问题
二、对佛陀的永恒怀念
三、彰显涅槃法,贬抑声闻法
四、佛教危机的处境化需要
第三章 《大般涅槃经》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教内传播
一、《高僧传》
二、《续高僧传》
三、《宋高僧传》
四、《比丘尼传》
第二节 教外传播
一、统治者
二、文人
三、民众
第三节 禅宗的接受
一、禅宗诸师
二、禅宗宗旨
三、禅宗公案中的譬喻
第四章 谢灵运与《大般涅槃经》
第一节 谢灵运与涅槃师的交往
一、谢灵运与佛教的因缘
二、谢灵运与涅槃学僧人的交往
第二节 参与《大般涅槃经》改治
一、改治的时间
二、改治的内容
第三节 撰写《十四音训叙》
一、成书经过
二、具体内容
第四节 诗文创作与涅槃佛性论
一、论辩与涅槃佛性
二、诗歌与涅槃佛性
第五章 梁武帝与《大般涅槃经》
第一节 注疏及“涅槃”释义
一、相关注疏
二、“涅槃”释义
第二节 诗文创作与《大般涅槃经》
一、经文运用
二、涅槃思想
第六章 涅槃学与南朝文论
第一节 言意观
一、“四依”说和“象外之谈”
二、得意忘言
第二节 性灵说
一、“性灵”的提出
二、“性灵”的运用
第三节 形神论
一、法身不灭
二、方便示现
第四节 虚静说
一、佛经中的“虚寂”
二、刘勰“虚静说”
第七章 《大般涅槃经》在历代文学中的接受
第一节 六朝时期
一、梁代庾肩吾:学士的佛学造诣
二、陈代江总:以涅槃探究生死
三、北魏《老君十六变词》:援引佛学理论
四、北齐、北周及隋初昙延:释者的动静观
第二节 唐朝时期
一、沈佺期:士人的佛理诗
二、皎然:终归于释
三、柳宗元:统合儒释
三、话本小说中的佛理
(一)敦煌话本《庐山远公话》
(二)唐传奇
第三节 宋元时期
一、北宋:儒生释者并涉
(一)释者孤山智圆
(二)一代大儒王安石
(三)江西诗派黄庭坚
(四)居士张商英
(五)释者惠洪
(六)文学家姚铉
二、南宋:林希逸与刘克庄
(一)林希逸:内儒外佛的理学家
(二)刘克庄:文豪的佛学情调
三、金元:释道先行
(一)孤寒之士路仲显
(二)释者楚石梵琦
(三)道士李道纯
(四)文学家张之翰
(五)元杂剧
第四节 明清时期
一、明代
(一)思想家黄佐
(二)文人郑鄤
(三)文人陈子壮
二、清代
(一)明清之际钱谦益
(二)明清之际彭孙贻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