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辞性譬喻
修辞性譬喻由本体、喻体、相似点、喻词(连接词)四部分组成,是通过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点后转相比况,目的在于将深奥的哲理用浅显明白的话语巧妙地表达出来,一般比较简短,没有故事情节。这是印度自古就大量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可分成直喻和隐喻两种。直喻相当于现代修辞学的“明喻”,包含譬喻四要素,直接点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如“烦恼所缠裹,犹如蚕处茧”[9]“清净无染犹如莲花,心无所著犹如莲花”[10]等。隐喻相当于现代修辞学的“暗喻”,最常见的是缺少“喻词”,如“无常风”“八正道船”等。也有的缺少本体和喻词,如“狮子身中虱”比喻破坏佛法的恶比丘,“盲龟浮木”比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之意。修辞性譬喻在佛经中使用非常普遍,汉译佛典中还出现许多比喻分类法,显示了印度对修辞比喻辞格的充分重视。《大般涅槃经》同多数大乘经典一样善用修辞性譬喻,修辞譬喻用法同其他佛典相似,彼此间相互模仿因袭。较具代表性的是提出了譬喻分类,譬喻的数量也远超《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经典。
(一)修辞形式
《大般涅槃经》卷二七《师子吼菩萨品》中就提到八种譬喻修辞形式,“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11]。丁敏曾对此“八喻”一一诠释,顺喻即顺事物生起之次第由小向大而为喻。逆喻,即顺喻之反,逆于事物生起之顺序,由果而因,由大而小言之。现喻,就现前之事实譬喻。非喻,假设其辞为喻,而非实有其事。先喻,即先设譬喻而后举法合之。后喻,即先说法而后设喻显之。先后喻,先说一譬喻,再说佛法,然后再举一譬喻亦说此佛法。遍喻,即全喻,将譬喻中的每一条目,皆以佛理比附之。[12]这八种譬喻分类标准不一,主要是从时间顺序、本体与喻体的对应关系、先后顺序作了分析。实际上,考《大般涅槃经》中的修辞性譬喻条例,并非完全遵照这八种形式。今依现代修辞分类标准列举以下几种具有《大般涅槃经》特色的譬喻。
第一,明喻。为了使信众容易理解佛法义理,本经多用浅显简单的明喻,极少用到隐喻、借喻、象征等手法。如“当观是身,犹如芭蕉,热时之炎,水泡幻化,干闼婆城,坏器电光,亦如画水,临死之囚,熟果段肉”[13]。当纯陀啼哭劝请佛陀勿涅槃时,佛陀以此喻说法开示,人的生命就如这些幻化泡影般转瞬即逝,不值得留恋,这些短暂的无常的现象很快激起众生对现实世界的舍弃厌恶之心,从而树立常乐我净正法的追求之志,形象而生动。
在解释“常、乐、我、净”涅槃观时,运用多个譬喻进行阐释,“譬如胡麻未被压时名曰无常,既压成油多有利益乃名为常”[14],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胡麻榨油现象进行譬喻,说明信众在未闻《大般涅槃经》前持“一切无常”之说,闻听此经后明白自身有佛性如胡麻压榨成油多有利益,进而悟解涅槃“常”义,简单明了。“譬如众流皆归于海,一切契经诸定三昧,皆归大乘《大涅槃经》。”[15]众流归海,一切契经是众流,《大般涅槃经》是海,可容纳所有经义,彰显它最高经典的胜义。如此明白晓畅的譬喻引起信众选择此经的极大兴趣。又如将六尘烦恼比喻为六贼,“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16],六尘即声、色、香、味、触、法六境,六尘通过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慢慢污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最终使众生心性昏昧,这样的过程就像贼人偷偷窃取他人的财物一般,形象易会。
第二,遍喻。指佛在说法过程中设喻后,逐一说明比喻的用义,每个比喻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贫女宝藏喻”[17],说的是贫女家中有宝藏,但无人知晓,后经善方便者指点掘出宝藏。经文最后采用遍喻形式逐一说明喻义,善方便者喻如来,贫女喻众生,宝藏喻佛性。贫女不知家中宝藏,正如一切众生本有佛性,只是被烦恼所遮蔽,故不知悉;善方便者帮助贫女掘得宝藏,正如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指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道理。善方便者、贫女、宝藏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演绎佛理奥义。
遍喻多使用在故事性譬喻中,在每个例证故事末总是点出佛理喻义,这是佛陀说法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如“盲人摸象”喻结论“王喻如来应正遍知,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18],故事中的主要对象都用佛理一一比附,盲人摸象各得一体而非全象,但全象不离象之每一体,无明众生通过努力还是可以证悟佛性的。
第三,分喻。指的是只能譬喻部分之义,而未能显现全貌,即本体与喻体之间只有部分对应关系,相当于现代修辞之“属喻”。如卷二十九之“我所喻道是少分喻,非一切也”[19],卷六之“如经中说面貌端正犹如月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得即同于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20],雪山只能形容白象的颜色之白,不能形容象之形,而白只是象的其中一个特点,而非全部。二者只取相对应的颜色作比,忽略了其他的特征。
第四,博喻。还有一种典型的譬喻类型,即博喻。它是以一连串铺排式的譬喻,来表达一种佛理或修证境界的譬喻。此类譬喻不厌其烦地罗列事物和现象,目的就是强化本体的作用和认识。陈允吉先生指出:“《大般涅槃经》的特点是高度重视修饰文句,长于串合多个活泼短小的修辞性譬喻,使其前后衔连贯达逐次推演递进,往往显得妙语连珠、慧光照眼。”[21]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哀叹品》云:
今日如来将入涅槃,是故此地如是大动.时诸天龙、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闻是语已,身毛皆竖同声哀泣,而说偈言:稽首调御师,我等今劝请.远离于人仙,永无有救护.今见佛涅槃,我等没苦海.悲恋怀忧恼,如犊失其母.贫穷无救护,犹如困病人.无医随自心,食所不应食.众生烦恼病,常为诸见害.远离法医王,服食邪毒药.是故佛世尊,不应见遗舍.如国无君主,人民皆饥馑.我等亦如是,失荫及法味.今闻佛涅槃,我等心迷乱.如彼大地动,迷失于诸方.大仙入涅槃,佛日坠于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当死.如来般涅槃,众生极苦恼.譬如长者子,新丧于父母.如来入涅槃,如其不还者.我等及众生,悉无有救护.如来入涅槃,乃至诸畜生.一切皆愁怖,苦恼焦其心.我等于今日,云何不愁恼.如来见放舍,犹如弃涕唾.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既能还自照,亦灭一切暗.如来神通光,能除我苦恼.处在大众中,譬如须弥山.[22]
闻说佛将涅槃,天龙八部哀痛不已,通过偈言形式的一系列譬喻来表达佛陀涅槃给众生带来的巨大悲痛和损失,如犊失母、如病离医、如国无君、如地动迷、如佛日坠、如法水枯、如子新丧。这些譬喻浅显明了,通过常人常见的事件和现象传达出众生祈求佛陀勿般涅槃的强烈愿望。又如卷五《四相品之余》连用七十多个譬喻将近七千字的篇幅来说明“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曰清净,如水无泥澄渟清净,解脱亦尔澄渟清净,澄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曰一味,如空中雨一味清净,一味清净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曰除却,譬如满月无诸云翳,解脱亦尔无诸云翳,无诸云翳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曰寂静,譬如有人热病除愈身得寂静,解脱亦尔身得寂静,身得寂静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即是平等,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杀心,解脱不尔无有杀心,无杀心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于子,解脱亦尔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23]通过一组数量庞大的譬喻群来说明佛理,真解脱如澄净水,如清净雨,如满月,如寂静身,如父母平等心等。从不同方面诠释解脱的境界,使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易于被信众理解。《大般涅槃经》体制宏伟,故喜用博喻张其体势。
(二)修辞性譬喻特点
《大般涅槃经》修辞性譬喻不同于其他大乘经典的最突出特点,表现在喻体的素材非常丰富,几乎囊括了印度人能见能想的一切具象的、抽象的事物。根据统计,《大般涅槃经》中譬喻的数量达600多条,按喻体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八种,分别是动物譬喻、植物譬喻、矿物譬喻、天文譬喻、地理譬喻、人之譬喻、物象譬喻、超世间譬喻。分述如下:
1.动物譬喻。动物譬喻的种类繁多,如鱼、蛇、大鼋、金翅鸟、空中鹤、龙、香象、恶象、狮子、虎豹豺狼等。兹略举例如下:
善男子,死金翅鸟亦复如是,能噉能消一切众生,唯不能消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24]
以死金翅鸟喻死亡。
烦恼所缠裹,犹如蚕处茧.[25]
众生流转生死,自缠如蚕.[26]
以蚕喻烦恼,蚕处茧喻流转生死。
世尊,譬如香象为人所缚,虽有良师不能禁制,顿绝羁锁自恣而去,我未如是脱五十七烦恼系缚.[27]
香象指的是交配期间之象,此象之力气特强,性情甚为狂暴,几无法制御。此处以香象喻五十七烦恼。
如师子王师子围绕,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28]
人中师子,虽有去来常住无变.[29]
如来所说如师子吼,随顺世间种种音声,而为众生劝说妙法.[30]
此经中师子出现的频率最高,师子即狮子,乃诸兽中之最。以狮子比喻佛之无畏与伟大。又如佛之座席称为师子座、狮子座,佛之说法称师子吼、狮子吼。动物类譬喻以动物凶恶的本性来喻众生的烦恼,甚难调服,就是这些难治之症,唯有通过佛陀和大乘经典的无上智慧方可治愈。
2.植物譬喻。植物譬喻包括莲花、分陀利花、曼陀罗花、芭蕉树、七叶花、药树等。兹略举例如下:
清净无染犹如莲花,心无所著犹如莲花.[31]
诸佛如来虽处众恶,无所染污犹如莲花.[32]
犹如大池生妙莲花,虽生在水水不能污.[33]
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美好品性喻佛陀之身,虽处世间众恶仍然不被染污。
当观是身,犹如芭蕉,热时之炎,水泡幻化.[34]
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35]
以芭蕉喻人身空虚。
譬如药树名曰药王,于诸药中最为殊胜.[36]
以药树喻大涅槃微妙经典,能治疗众生一切罪.
植物类譬喻以植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出淤泥而不染、香气、药用价值来喻佛陀的美好以及《大般涅槃经》的殊胜。其中莲花之品性历来受到众多中国文人的喜好,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言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深受佛经的莲花之说的影响。以芭蕉宣扬人身空虚的宗教神学观念,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有相当广泛的市场,唐代王维作为一个虔诚地信奉佛教的官僚士大夫,他的一幅“雪中芭蕉图”就有所寄托,通过“芭蕉”不坚实的特性表现了人生虚空的佛教观,他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佛教的那一套苦空无常的世界观。[37]
3.矿物譬喻。矿物譬喻包括宝珠、明珠、摩尼珠、玛瑙、琉璃等。兹略举例如下:
是故当知大乘方等微妙经典必定清净,如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大乘经典亦复如是.[38]
以摩尼珠喻大乘经典。
譬如金矿淘炼滓秽,然后销融成金之后价直无量.善男子,声闻缘觉菩萨亦尔,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以故?除烦恼故,如彼金矿除诸滓秽.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39]
以金矿淘炼除滓成真金,喻众生除烦恼后见佛性,最后揭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没有差别。矿物类譬喻以其难得之珍贵来喻大乘经典以及佛法的尊胜,又以其淘炼成金的过程来喻众生只要经过大乘经典的引导最终见得自身的佛性。
4.天文譬喻。天文譬喻包括日、月、风、雨、云、雾、露、雷、电等。兹略举例如下:
善男子,是经能为诸菩萨等作法光明,如世日月能破诸暗.[40]
以日月喻《大般涅槃经》之殊胜。
善男子,譬如有国多清凉风,若触众生身诸毛孔,能除一切欝蒸之恼.此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遍入一切众生毛孔,为作菩提微妙因缘.[41]
以清凉风喻大乘《大般涅槃经》作菩提因之功效。
譬如暴风能偃山夷岳拔于深根,爱欲暴风亦复如是,于父母所而生恶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无上深固菩提根本,唯除菩萨,是名如暴风.[42]
以暴风喻强烈的世间爱欲。
又解脱者无有尘垢,譬如春月日没之后风起尘雾,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尘雾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43]
以尘雾喻不能解脱,无尘雾即真解脱。
闻是经已,即知一切如来所说秘藏佛性,譬如天雷见象牙花.闻是经已,即知一切无量众生皆有佛性.[44]
以天雷喻《大般涅槃经》,天雷起象牙生花,闻说《大般涅槃经》即知众生皆有佛性。天文譬喻以常见的自然现象给人的不同感受来譬喻《大般涅槃经》的功效以及人世间的爱欲情恨。
5.地理譬喻。地理譬喻包括恒河、雪山、须弥山、阿耨达池等。兹略举例如下:
一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二恒河沙诸优婆塞,三恒河沙诸优婆夷.[45]
以恒河沙喻数量巨大。恒河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印度教视为圣河,传说由仙人之祈求,恒河水自毗湿奴之脚尖流出,自天而降。佛教亦视其为福水,佛陀常至此宣说妙法。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
譬如大海虽同一咸,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譬如雪山虽复成就种种功德,多生诸药亦有毒草.诸众生身亦复如是,虽有四大毒蛇之种,其中亦有妙药大王.[46]
以大海喻众生身,雪山喻善知识。雪山即印度半岛北境之喜马拉雅山脉的总称,又称大雪山。以四时皆为雪所覆盖,故称。印度视此山为神圣山脉,是神话及传说之题材,佛典中亦屡见其名。
善男子,如香山中有阿耨达池,由是池故有四大河,所谓恒河、辛头、私陀、博叉.世间众生常作是言,若有罪者,浴此四河,众罪得灭,当知此言虚妄不实.[47]
以阿耨达池喻善知识。阿耨达池相传为阎浮提四大河之发源地。又作阿耨大泉、阿那达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池。略称阿耨。意译清凉池、无热恼池。
我度有彼岸,出过一切苦.[48]
若得值遇大般涅槃猛利之风,则能疾到无上道岸.[49]
以岸喻涅槃。“彼岸”为“此岸”之对称。迷界为此方之岸,称此岸;悟界为彼方之岸,称彼岸。生死之境界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地理譬喻多以印度神话中的地名来譬喻佛法的美好。
6.人之譬喻。主要有幻师、贫穷人、盲人、良医、转轮王等类,其中以转轮王、转轮圣王数量最多。兹略举例如下:
譬如幻师,虽复化作种种宫殿,杀生长养系缚放舍,及作金银琉璃宝物丛林树木,都无实性.如来亦尔,随顺世间示现忧悲,无有真实.[50]
以幻师喻如来。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即行幻术之人,能于无实体者变化而现之。经论中多用之为譬喻。幻术不仅行于印度,中国之道士与日本之阴阳家亦传习之,即西欧古传说中之魔术师,其术称为幻术、外术、咒术、符术、魔术,亦称为外法、魔法。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能以妙药治诸盲人,令见日月星宿诸明一切色像,唯不能治生盲之人.[51]
以良医喻佛、菩萨,生盲人喻一阐提。
是故如来出世之后,乃为演说常乐我净,如转轮王出现于世,福德力故,群贼退散,牛无损命.[52]
以转轮王喻如来。转轮王又作遮迦越罗、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
如贫穷人获七宝物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人观骨不起贪欲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是涅槃,不得名为大涅槃也.何以故?以饥渴故病故怖故,贫故生贪着故,是名涅槃非大涅槃.[53]
以贫穷人喻声闻、缘觉人。
以是义故,如来名曰无上船师.譬如有船则有船师,以有船师则有众生渡于大海,如来常住,化度众生,亦复如是.[54]
以船师喻如来。船师,佛陀之异称。佛陀教化众生,令渡生死之海,而至涅槃彼岸;犹如船师,能运载众生渡海,由此岸至彼岸,故喻称为船师。又佛陀度化众生之教法,则喻称为船筏。人的譬喻以两类人形成鲜明对比,以盲人、贫穷人喻声闻、缘觉小乘人,以良医、转轮王等喻如来。显然,这样的对比是要凸显菩萨乘的尊圣,抑小扬大之目的了然于目。
7.物象譬喻。人间物象譬喻包括醍醐、烟焰、水中月、镜像、空中舍宅、文字、木男、木女、木马、鬘、鬘物、乾闼婆城等。兹略举例如下:
如佛所赞《大涅槃经》,犹如醍醐最上最妙,若有能服众病悉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55]
如来佛性犹如醍醐.[56]
以醍醐喻如来、《大涅槃经》、如来佛性。醍醐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乾闼婆城,画水之迹,亦如泡沫,芭蕉之树,空无有实.[57]
以水中月、乾闼婆城、烟焰、泡沫喻虚幻之世间法。乾闼婆城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譬如明镜照人面像无不明了,听法明镜亦复如是,有人照之则见善恶明了无翳.[58]
以明镜喻佛法。经典中常以明镜表示清净法身之德;于五智中,相当于大圆镜智。禅宗亦常以“镜”或“明镜”比喻人人本具之佛性,盖因人之本心清净明白,犹如镜之玲珑明晰。
8.超世间譬喻。主要包括兜率天、自在天、梵世、大梵王、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地狱等。其中梵天数量最多。兹略举例如下:
佛是常法不变易法,世间亦说梵天是常自在,天常无有变易.[59]
以梵天喻佛教常法,不变易法。梵天指色界之初禅天也,此天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
如来为诸众生,常于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趣中,受诸苦恼.[60]
地狱喻众生所处之苦境。地狱是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惑,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凡所处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地狱。
总之,修辞性譬喻的素材非常丰富,举凡有关天文、地理、人物、动植物、矿物、日用器物、饮食医药、抽象名词等皆可用来作为譬喻,且根据每一种素材本身的不同性质来譬喻不同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