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书经过

一、成书经过

谢灵运《十四音训叙》一书很早就散佚了,历代的文献目录包括佛教经录都没有著录,有限的资料最早记载在《高僧传·慧叡传》中,原文如下:

释慧叡,冀州人,少出家执节精峻。常游方而学经,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常使牧羊,有商客信敬者,见而异之,疑是沙门,请问经义,无不综达,商人即以金赎之。既还袭染衣,笃学弥至。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音译诰训,殊方异义,无不必晓。后还憩庐山,俄又入关从什公咨禀。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皆思彻言表,理契环中。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请以为师,再三乃许。王请入第受戒,叡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康大以为愧,乃入寺虔礼。祇奉戒法,后以貂裘奉叡,叡不著,常坐之。王密令左右求买,酬三十万。叡曰:“虽非所服,既大王所施,聊为从用耳。”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叡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叡以宋元嘉中卒,春秋八十有五矣。[48]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知道,谢灵运撰《十四音训叙》是在向慧叡讨教后所为,因为慧叡曾经到过印度,通晓印度的语言及相关的知识。时间是在元嘉中,地点在建康。“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此“经”指的就是他参加改治的大乘《大般涅槃经》。《十四音训叙》一书的撰写,与《大般涅槃经》有关,更确切地说,是与《大般涅槃经》中讲到梵文文字与语音的一节,即一般所称的《文字品》一节有关。经文如下:

佛复告迦叶:“所有种种,异论、咒术,言语、文字,皆是佛说,非外道说。”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说字根本?”佛言:“善男子!初说半字,以为根本,持诸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实法。凡夫之人,学是字本,然后能知是法非法。”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字者,其义云何?”“善男子!有十四音,名为字义。所言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则为无尽。夫无尽者,即是如来,金刚之身。是十四音,名曰字本。”[49]

谢灵运的书之所以称为《十四音训叙》,原因就在于《大般涅槃经·文字品》中开端就讲到“十四音”,并且以“十四音”作为“字本”,其后才解释它的字音,上引谢灵运“咨叡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正是从这里来的。它说明了谢灵运因何而著此书,因何而有此书名。

经文接着便是如来佛对五十个梵文字音逐一作详细的解释,如“遮者,即是修义,调伏一切诸众生故,名为修义,是故名遮。车者,如来覆荫一切众生,譬如大盖,是故名车。阇者,是正解脱无有老相,是故名阇。阇重音阇者,烦恼繁茂譬如稠林,是故名阇。若者,是智慧义知真法性,是故名若”[50]。《大般涅槃经》中虽然讲到梵文的五十字音,但它本身并不是印度“声明”一类的著作,作为佛经,它只是借助讲述五十个字音来宣传大乘佛教的教义。因此,经文中除对每一个字音作了神秘性的解释外,并未讲得太多。这种以解释字音的方式宣讲教义的做法,不能说是《大般涅槃经》最早发明,但却在《大般涅槃经》中有新的发展。[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