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得意忘言
2025年09月16日
二、得意忘言
受涅槃学滋养的谢灵运对言意观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山居赋序》云:“览者废张、左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意实言表,而书不尽,遗迹索意,托之有赏。”[10]主张词约义丰,言不尽时要“遗迹索意”,即得意忘言。谢灵运还在写给范泰的信中云:“故人有情,信如来告,企咏之结,实成饥渴。山涧幽阻,音尘阔绝,忽见诸赞,叹慰良多,可谓俗外之咏。寻览三复,味玩增怀,辄奉和如别,虽辞不足观,然意寄尽此。”[11]称范泰寄托佛法玄妙的佛赞是“俗外之咏”,强调对言外之意的追求。《辨宗论》中“学圣不出六经,而六经得,顿解不见三藏,而以三藏果。筌蹄历然,何疑纷错,鱼兔既获,群黎以济。”[12]意寄于言又不执着于言,即佛法传布借助语言概念而又不执着于语言概念,与得意忘言说相通。谢灵运精于《大般涅槃经》并能实践“得意忘言”的文学理论,使得他的诗文呈现出“文外之旨”的独特魅力。
范泰在《与王司徒诸人书论道人踞食》中对当时的沙门踞食之法表示批评,说他们“不求鱼兔之实,竞攻筌蹄之末”,又云:“言以宣意,意达言忘;仪以存敬,敬立形废。是以圣人因事制诫,随俗变法,达道乃可以无律。思夫其防弥繁,用舍有时,通塞惟理,胶柱守株,不以疏乎”。[13]范泰认为语言用以传达意思,意思领悟了即可忘却语言;仪式是为了表达礼敬,礼敬树立后即可忽略仪式。同样,沙门踞食原是印度的教法,原本的目的是使地位卑贱的人生起恭敬之心,佛教传入中土后,中土固有的主人降己敬宾的礼仪已存在,所以对于与中土习俗相违的踞食之法就没有必要遵守了。范泰的“鱼兔之实,筌蹄之末”,“言以宣意,意达言忘”等言论与道生“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的思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