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危机的处境化需要

四、佛教危机的处境化需要

《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了很多佛陀在世、佛陀灭后及法灭时僧团的危机情况,还时常描绘僧人一般的腐化行为。如记载僧众中有“犯戒杂僧”为了利养而破戒,“愚痴僧”根器低劣不能教诫佛弟子;声闻弟子学习外道典籍,经营家业,受蓄不净之物,亲近女性等;有些佛弟子不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些僧人欲望极重等;以及经文反复提到的一阐提是行为极度腐化,根器极度恶劣的众生代表。从这些危机意识出发,日本学者水谷幸正认为《大般涅槃经》即此危机下的产物,“所有经典可说都是危机意识的产物,当中以菩萨本《涅槃经》的意义尤为明显。涅槃系统是由声闻系统向菩萨系统发展出来的。声闻乘是绕着佛陀入灭故事情节为主题,而菩萨乘是藉着入灭一事和佛陀传记,以组成菩萨乘佛教思想的体系。换言之,菩萨乘是由声闻乘脱胎换骨的,为克服危机意识的经典。”[95]阿阇世当然也是这个危机意识下产生的人物。两类经典中阿阇世从一个造五逆重罪之人到忏悔皈依三宝的佛性思想代表,这样的人物转变记载于佛经中自然有劝化之效果。“忏悔能净化罪业”,菩萨乘佛教自始就重视“忏悔”,而《大般涅槃经》即立足于此。[96]实际上,择取阿阇世这位难治之人作为《大般涅槃经》义理论述的对象是极具挑战性的。《大般涅槃经》是在一个充满教团堕落的批判、供养的萎缩化和禁止攀附权贵,以及否定世俗态度的氛围中孕育出来的经典。[97]对于五逆罪人、一阐提重新理解和诠释,就是为危机四伏的佛教正法寻找出路,才能适应“处境化”的需求。吕凯文先生认为:“经典的原初意思是最重要的起点,但本身却不是终点;佛教诠释学的任务就是要从经文原初意思的解释与探索开始,可是要将经文的意思‘处境化’地应用于今日现在的当下,这个任务才算完成。”[98]就如阿阇世这样一个犯五逆重罪之人在大乘经典中都得到了救赎,证成了佛性思想的殊胜性,那么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成佛的大乘经典义理自然就深入人心,《大般涅槃经》所代表的正法就能从危机的边缘重新得到巩固。

两类经典中的魔王、纯陀、众菩萨等形象的演变也是为了适应大乘危机的“处境化”需要。日本学者水谷幸正在《佛教中的危机意识研究》[99]一文中,特别提到文本所承载的部分史实,是当时社会混乱与僧团堕落等乱象,统治者为适应需求,促进匡正人心的新典范诞生,菩萨形象被形塑出来,这足以说明新典范的产生与文本处境化意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注释】

[1](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大正藏》第25册,第85页中。

[2](日)高崎直道等著:《如来藏思想》,蓝吉富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8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3]《佛说七佛经》,《大正藏》第1册,第150页下。

[4]《大品柔软经》,《大正藏》第1册,第607页下。

[5]《晡利多品罗摩经》,《大正藏》第1册,第775页下。

[6]《佛说转法轮经》,《大正藏》第1册,第503页。

[7](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1-13页。

[8]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四,《大正藏》第25册,第122页上。

[9](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5页中。

[10]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8页。

[11](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2页下。

[12]同上书,第12页下。

[13]同上书,第19页下。

[14]同上书,第28页下。

[15](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5页中。

[16]同上书,第16页中。

[17]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5页。

[18]参看(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12册,第666页上,721页上,785页下,818页上等。

[19](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55页上。

[20]同上书,第636页上。

[21]同上书,第802页中。

[2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65页上。

[23]同上书,第723页下。

[24]同上书,第632页中。

[25]同上书,第845页上。

[26](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5页中。

[27]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六十三,《大正藏》第25册,第503页下。

[28](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5页下。

[29]同上书。

[30]同上书,第26页上。

[31](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0页下。

[3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91页上。

[33]同上书,第826页上。

[34]同上书,第848页下。

[3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850页中。

[36](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5页中、下。

[37](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09页中、下。

[38]同上书,第850页中。

[39](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8页。

[40](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2页上。

[41](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3页上-614页中。

[42]谈锡永主编,屈大成导读:《〈大般涅槃经〉导读》,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14页。

[43](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1页上。

[44]同上书,第29页中、下。

[45]题为法显译,实为失译:《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藏》第1册,第207页上。

[46](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0页下。

[47]同上书,第717页上。

[48]同上书,第699页中。

[49]同上书,第723下。

[50]同上书。

[51](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728页中。

[52](唐)会宁,求那跋陀罗共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大正藏》第12册,第911页下。

[53](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8页下。

[54]同上书,第29页上。

[55](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0页下。

[56]同上书,第619页中。

[57]吕凯文:《以两类〈大般涅槃经〉论两种佛教典范之判教原则的诠释学转向问题》,《正观杂志》2007年第41期。

[58](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5页上。

[59]同上书,第25页中。

[60](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850页下。

[61](唐)会宁,求那跋陀罗共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大正藏》第12册,第900页中。

[6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67-669页。

[63](日)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研究》,春秋社1978年版,第191页。

[64](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大正藏》第2册,第512-544页。

[65](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鸯掘摩经》,《大正藏》第2册,第508页。

[66](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大正藏》第24册,第1034-1075页。

[67](西晋)支法度译:《佛说善生子经》,《大正藏》第1册,第252-255页。

[68](唐)会宁,求那跋陀罗共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大正藏》第12册,第911页中。

[69](曹魏)康僧铠译:《郁伽长者会》,《大正藏》第11册,第472-480页。

[70](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未曾有法品郁伽长者经》,《大正藏》第1册,第479-482页。

[71](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第825-834页。

[72](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84-690页。

[73]姚卫群:《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74](梁)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十四,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38页。

[75]同上书,第539页。

[76]同上书,第540页。

[77](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6-77页。

[78]同上,第79页。

[79]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7页。

[80](梁)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15页。

[81]王邦维:《略论大乘〈大般涅槃经〉的传译》,《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第6期。

[82]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11页。

[83](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7页中。

[84]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之《自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

[85](日)平川彰:The Rise of“Mahayana”Bn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to the worship of“Stupas”,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22,Tokyo,1963,p 57-106。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华书局2009版。

[86]王邦维:《略论大乘〈大般涅槃经〉的传译》,《中华佛学学报》1993年第6期。

[87](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38页上。

[88]同上书,第650页下。

[89]同上书,第653页上。

[90]同上书,第690页下。

[91]同上书,第736页中。

[92]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页。

[93]吕凯文:《以两类〈大般涅槃经〉论两种佛教典范之判教原则的诠释学转向问题》,《正观杂志》2007年第41期。

[94]此“新佛教典范”一说采用台湾吕凯文先生的观点,参看吕凯文《从两类〈央掘魔罗经〉探讨声闻经的大乘化问题》,《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6年第11期。

[95](日)水谷幸正:《佛教中的危机意识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0年第8卷第2号,第198-201页。

[96](日)平川彰:《大乘经典的发展和阿阇世的故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1年第11卷第2号,第1-12页。

[97](日)下田正宏:《〈大乘涅槃经〉思想构造——关于一阐提的问题》,《佛教学》1988年第27号,第69-95页。

[98]吕凯文:《在“扯经”与“解经”之间:迈向一种螺旋互动的佛教系统诠释学》,南华大学宗教研究所2007年《佛学与人文学方法学术研讨会》,第7-17页。

[99](日)水谷幸正:《佛教中的危机意识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60年第8卷第2号,第198-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