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涅槃佛性

二、诗歌与涅槃佛性

谢灵运是南朝最杰出的山水诗人,“笃好佛理”的他在创作山水诗过程中难免渗入佛教理念。他的山水诗能将山水审美和宗教哲思有机地融合起来,在自然形象的山水美中传达自己对佛理的感受及体悟。唐代皎然《诗式》卷一《文章宗旨》云:“谢康乐早岁能文,性颖神澈,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得非空王之道助耶?”[66]“空王之道”指的是佛教。皎然认为谢灵运精通佛典后,心神更加精纯,其诗歌艺术达到更高的境界。皎然在卷一《重意诗例》云:“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崇之于释,则彻空王之要。”[67]皎然认为诗道最高境界就是“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不拘牵于文字,透过文字领悟性情之外的多重意旨。这样的诗道若被佛教所用,则能更好地解说佛法。近二三十年来,学术界已关注到佛教涅槃佛性论与净土思想对谢灵运山水诗的重要影响。在前贤成果的基础上,以下内容就大乘涅槃佛性论对谢山水诗的影响做进一步展开。

(一)山水诗的创作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以山水景物作为描写对象的诗人,其中原因既跟文人生活环境变迁有关,也与玄学的发展、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有关,更与谢灵运个人的佛学素养有关。谢灵运描写大量山水景物的诗如:

列宿炳天文,负海横地理。连峰竞千仞,背流各百里。

彪池溉粳稻,轻云暧松杞。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层台指中天,高墉积崇雉。习燕跃广途,鹢首戏清沚。

——《会吟行》

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

策马步兰皋,绁控息椒丘。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

白花缟阳林,紫翘晔春流。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

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

——《郡东山望溟海》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俯濯石下潭,俯看条上猿。

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68]

山水景色描写富丽精工,雕琢刻镂,极尽铺陈,追求形似。这一点与《大般涅槃经》中的描绘很相似,如: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为欲阇毗如来身故,人人各取香木万束,栴檀沉水牛头栴檀天木香等。是一一木文理及附,皆有七宝微妙光明,譬如种种杂彩画饰,以佛力故有是妙色青黄赤白,为诸众生之所乐见。诸木皆以种种香涂,欝金沉水及胶香等,散以诸花而为庄严,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诸香木上悬五色幡,柔软微妙犹如天衣憍奢耶衣刍摩缯彩。[69]

须弥山王而为上首,其山庄严丛林蓊郁,枝叶茂盛荫蔽日光,种种妙花周遍严饰,龙泉流水清净香洁。[70]

是时大众一切悉见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是菩萨身一一毛孔,各各出生一大莲花。一一莲花各有七万八千城邑,纵广正等如毗舍离城,墙壁诸堑七宝杂厕,多罗宝树七重行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阎浮檀金以为却敌,一一却敌各有种种七宝林树。花果茂盛,微风吹动出微妙音,其声和雅犹如天乐,城中人民闻是音声,即时得受上妙快乐。是诸堑中妙水盈满,清净香洁如真琉璃,是诸水中有七宝船,诸人乘之游戏澡浴,共相娱乐快乐无极。复有无量杂色莲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其花纵广犹如车轮,其堑岸上多有园林。一一园中有五泉池,是诸池中复有诸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其花纵广亦如车轮,香气馚馥甚可爱乐。其水清净柔软第一,凫雁鸳鸯游戏其中。其园各有众宝宫宅,一一宫宅纵广正等满四由旬,所有墙壁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真金悬牖周匝栏楯,玫瑰为地金沙布上,是宫宅中多有七宝流泉浴池,一一池边各有十八黄金梯陛,阎浮檀金为芭蕉树,如忉利天欢喜之园。[71]

这一美妙的令世人神往的世界描绘,正是在小乘《游行经》大善见王都[72]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善见王都,由三十三天来的妙匠天——毗首羯磨所造。大善见王都的庄严形相,与净土相似,有人认为是净土思想的渊源。印顺法师认为“这是天国庄严的人间化”[73]。前已论及,大乘《大般涅槃经》是援用、改写小乘《涅槃经》的文学再创造。谢灵运参与了《大般涅槃经》的改治,经文中像这些对林木郁茂、花果茂盛、佳鸟流泉等清净美妙庄严的佛土世界的铺陈和描绘,必然影响谢诗创作的题材及精神追求。这是谢灵运净土思想的一个来源,也是他创作了许多精工秀丽的山水诗的另一个原因。

(二)山水诗的理趣

《大般涅槃经》中言“理”之文多处,如:

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坏。[74]

若能书写,读诵通利,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知一切诸法义理。[75]

如是佛性,理不可断。[76]

理应常生,无有断绝。[77]

常住之法,理不可得,不可取舍。[78]

这些“理”指的是大乘涅槃学佛性之理,我们可从《大般涅槃经集解》中“涅槃圣”竺道生的论理内容得到进一步佐证。如下:

应感之事,是佛境界,示同于外,理不可请,内实常存。[79]

以佛所说,为证真实之理,本不变也,唯从说者,得悟乃知之耳。[80]

法性照圆,理实常存,至于应感,岂暂废耶。[81]

理不可没,唯我能知也。[82]

以其遂谓不存,乃说我以悟之,既理显身中,亦是语知显也。[83]

然则文字语言,当理者是佛,乖则凡夫。[84]

解十二因缘,是因佛性也,今分为二,以理由解得,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解既得理,解为理因,是谓因之因也。[85]

道生的“理”既指佛,又指法性,法性即佛性。那么,谢灵运又是如何论“理”?他在《辨宗论》中反复对“理”作诠说,如“理为情先”[86]“其理既当,颇获于心”[87]“理妙者吝可洗。……灵运自一悟理,质以经诰,可谓俗文之谈。……辞微理析莫不精究,寻览弥日欣若暂对”[88]。谢灵运对佛性之理的诠说虽不及道生细致,但是基本意义是一致的。正因为谢灵运所言的“理”是佛性的体现,所以他对“理”特别重视,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诗歌的善言“理”中。

谢灵运的《和范特进祇洹像赞》中共有三首赞都言“理”,与范泰的《佛赞》互相唱和。范泰的《佛赞》写道:“精粗事阻,始末理通。舍事就理,即朗祛蒙。惟此灵觉,因心则崇。四等拯物,六度在躬。明发储寝,孰是化初。夕灭双树,岂还本无。眇眇远神,遥遥安如。愿言来期,免兹沦湑。”[89]谢灵运的像赞序言:“范侯远送像赞命余同作。神道希微,愿言所属。辄总三首,期之道场。”赞云:

惟此大觉,因心则灵。垢尽智照,数极慧明。

三达非我,一援群生。理阻心行,道绝形声。——《佛赞》

若人仰宗,发性遗虑。以定养慧,和理斯附。

爰初四等,终然十住。涉求至矣,在外皆去。——《菩萨赞》

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宝。

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允三车,翻乘一道。——《缘觉声闻合赞》[90]

第一首的“理”意思是彻悟真如实相的涅槃境界,第二首的“理”亦指涅槃境界,第三首“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说的是悟入涅槃才能解脱生死。总之,范泰的赞和谢灵运三首赞都流露或表现出对大乘涅槃佛性思想的信解。何尚之在其《答宋文皇帝赞扬佛教事》记载:“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灵性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91]由此可见,范泰和谢灵运都在探求性灵真奥,即探求大乘涅槃佛性之理。接下来继续探求谢灵运山水诗的佛性之理。

对谢灵运山水诗所隐藏的佛教内涵,前人多有关注。如沈德潜和王夫之,沈德潜的《古诗源》卷十说谢诗“山水闲适,时遇理趣,匠心独运,少规往则”[92];深通佛理的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五中说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乎两间”,还说“理关致极,言之曲到”[93];刘熙载《艺概·诗概》也说“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94]。这三人都指出谢灵运山水诗所具有的“理趣”或“神理”。谢灵运直接言“理”之山水诗,如:

在宥天下理,吹万群方悦。——《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石壁立招提精舍》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理感心情恸,定非识所将。——《庐陵王墓下作》

投沙理既迫,如邛愿亦愆。——《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

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登石门最高顶》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入彭蠡湖口》

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从游京口北固应诏》

这些“理”主要指佛性之理,是诗人在山水中受到启迪体证佛理的表现,亦是谢灵运的佛性论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如果说此‘理’还兼有其他思想的话,那也是统摄于他的佛性论之中的。”[95]谢灵运《登石室饭僧诗》中直接提及涅槃之理,如“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四句。“灵鹫”指佛教净土圣地。“四等观”指诸法、发心、道、慈悲之四等,能显示诸法体之平等,即一切平等观念事理。《大般涅槃经》曰:“等观众生,如视一子。”前两句表达对佛教西方净土的向往,后两句抒发谢灵运超拔尘俗、摆脱痛苦的愿望。

(三)顿悟说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大乘《大般涅槃经》有渐悟与顿悟之说,谢灵运追随道生主张顿悟说。谢灵运将他对山水的观照及体悟境界写入诗中,体现他面对山水自然而引发的人生思考。如: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后居始宁所作。诗人从早晨出游,傍晚在娱人的清晖中流连忘返。舟中回望远山,落霞暮霭,芰荷映蔚,蒲稗因依,心中的愉悦自然流露。但至兴尽偃息,心中又涌出对人生的思考,悟到“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个人一切得失都无足轻重了。又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末四句“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道出了游览山水的感悟,情感以游赏、闲适为美,更何况往事暗昧不清,竟然无人可为之辨明。倒不如观览胜景,遣去种种物虑,以一个“悟”字作为派遣郁结之道。谢崇信竺道生的“顿悟说”,他将由大自然的美感所激发起的人生情趣,与出世的佛理玄思相糅合,故对大自然的审美,亦用一“悟”字。孙昌武评价谢诗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渗入宗教情感,但其中写得好的并不滥用佛家语汇,也不挦扯佛教事典,而是在自然风光的生动描写中流露出出世意识。”[96]因形形色色的自然景物而产生的对人生的顿悟,此类型的诗还有许多,如《富春渚》《过百岸亭》《登石门最高顶》等。张国星先生说:“续于景语之后的理语,正是前面景物形象蕴含的意致的抽象,是诗人于其中所探求到的‘性灵真奥’的升华。”[97]“性灵真奥”的升华即是“顿悟”的结果。

谢灵运顿悟观还体现在那些“自然”的诗句创作。他从自然界中悟出的“道”“理”冲淡了人生仕途中的抑郁和愤激,从而能以喜悦的心情来领略自然美。在他的多数作品里的自然景色,不论是幽深还是绚丽,都具有新鲜和欢愉的姿态,借用他自己的诗句来作比喻,就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清晖能娱人”“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都能自然而不见斧凿之痕,如王夫之所说“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98]。意思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遇、冥合、交融。“倘若从谢灵运精通佛教义理的背景看,‘池塘’意境的产生,还应该有‘顿悟’的意味。”[99]这样的境界,在谢灵运的诗里寥寥无几,也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情况。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读谢家诗,知其灵可砭顽,芳可涤秽,清可远垢,莹可沁神。熟读灵运诗,能令五衷一洗,白云绿筱,湛澄趣于清涟。”[100]自然山水景物与佛教之间的联系,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内蕴所在。

(四)佛性论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首先把个体人生哀乐与大乘涅槃佛性论联系起来。大乘涅槃佛性论认为佛陀的涅槃只是表面现象的死亡,真正本质和意义是脱离与超越旧的本体而获得新生。当认识到精神存在的永恒意义时,诗人就能够以积极乐观、超脱昂扬的态度面对短暂的人生和一切哀乐。如:

凉来温谢,寒往暑却。居德斯颐,积善嬉谑。

阴灌阳丛,凋华堕萼。欢去易惨,悲至难铄。

击节当歌,对酒当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

善哉达士,滔滔处乐。——《善哉行》

短生旅长世,恒觉白日欹。览镜睨颓容,华颜岂久期。

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豫章行》

长夜恣酣饮,穷年弄音徽。盛往速露坠,衰来疾风飞。

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所秉自天性,贫富岂相讥。——《君子有所思行》

草草眷徂物,契契矜岁殚。楚艳起行戚,吴趋绝归欢。

修带缓旧裳,素鬓改朱颜。晚暮悲独坐,鸣歇春兰。——《彭城宫中直感岁暮》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游南亭》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易催。——《岁暮》

这些诗歌都表达了时间易逝、光阴倏忽、欢愉易去、生命短暂的人生体验。每一个个体都无法控制容颜的老去,“朽貌改鲜色,悴容变柔颜。变改苟催促,容色乌盘桓”(《长歌行》)。因此,诗人面对生命的短暂发出深沉的咏叹。但是,诗人并不悲观、难过、痛苦,而是从精神上超越自己,“善哉达士,滔滔处乐”“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幸赊道念戚,且取长歌欢”,表现坦然、豁达、明朗的一面。这样,偶然和短暂的生命在涅槃佛性论的思想下就获得必然与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体现在拟人化的自然景物描写。从玄理出发,大自然不过是思辨的对象。谢灵运除了观察和欣赏以外,他还用感情去融和大自然,自然界的一切仿佛同自身一样,既有生命,又有哀乐。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登池上楼》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登江中孤屿》

白芷竞新苔,绿苹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安神静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101]。云露朔风,绿竹白芷,似乎不是作者用神工鬼斧雕琢了它们的形象,而是它们自己在活动。“抱”“媚”“愧”“竞”“收”这些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将自然界的原无情性的云水草木赋予了生命力,正是谢灵运“物有佛性,其道有归”最好的注解。

最后诗中常提及“赏心”。“赏心”指赏爱、玩赏的心情,“赏心”的观点是佛家心性学说在文学上的具体发挥。

含情尚老爱,如何离赏心。——《晚出西射堂诗》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游南亭诗》

永绝赏心望,长怀莫与同。——《酬从弟惠连诗》

将穷山水迹,永绝赏心悟。——《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

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诗》

诗人面对自然山水的美景,心中升起的赏玩、喜爱之情,恰恰是一种比美景更重要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正是从佛教教义中探求“性灵真奥”的精神领悟。在谢灵运之后,谢朓、江淹、沈约等人的作品中,也一再提倡“赏心”的态度。如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102]。江淹《殷东阳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蕴真趣。云天亦辽亮,时与赏心遇”,《谢临川灵运游山》“江海经邅回,山峤备盈缺。灵境信淹留,赏心非徒设”[103]。沈约《游沈道士馆》“一举凌倒景,无事适华嵩。寄言赏心客,岁暮尔来同”[104]。他们的诗歌都不约而同提及“赏心”,在山水自然美景中追求一种悠闲自在的毫无所缚的绝对精神自由。

总之,谢灵运一生与佛教关系密切,佛教思想尤其是晋宋时期的涅槃思想深深地影响诗人的思想、生活各方面,以及诗文创作。他著《辨宗论》支持“涅槃圣”竺道生,提倡“顿悟”,引起社会巨大的讨论;与慧严、慧观修订改治《大般涅槃经》,重新编排品数卷数,文字精练生动,成为南朝流行的范本。谢灵运诗文受涅槃思想影响也很深刻,他在论难文、序文中明确论述顿悟、一阐提成佛、人人皆有佛性的涅槃思想。《大般涅槃经》中有关自然山水的铺陈和描绘影响了他的山水诗题材创作,山水诗中山水的叙写增加与此有关。也因为谢灵运受到大乘涅槃佛性思想的影响,这个思想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诗歌善言“理”,富有理趣;还体现在诗歌中对人生的顿悟,超越个体去探求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注释】

[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7页。

[2]参看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第四章《汉魏两晋南北朝的道派和道教与儒、释的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6-346页。

[3](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4](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五《竺法汰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3页。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孝武帝纪》卷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1页。

[6](刘宋)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9-270页。

[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8]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9](唐)法照撰:《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大正藏》第85册,第1255页上。

[10](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六《慧远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1页。

[11](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24页。

[12](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僧镜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3页。

[13](梁)沈约撰:《宋书·义真传》卷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6页。

[14]高华平:《谢灵运佛教著述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

[15]此观点可参看姜剑云:《谢灵运与“涅槃圣”竺道生》,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16](东晋)法显译:《佛说大般泥洹经》,《大正藏》第12册,第873页中,第881页中。

[17](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竺道生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6页。

[18](梁)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41页。

[19]慧达:《肇论疏》,《卍续藏》第54册,第56页上。

[20](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八,《大正藏》第52册,第228页上。

[21](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慧严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2页。

[22]同上书,第264页。

[23]此《辨宗论》,陆澄《法论》著录其《渐悟论》。谓论名“辨宗”,与谢氏同,则系误记也。参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3页。

[24]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86页。

[25](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十,《大正藏》第49册,第91页上。

[26](唐)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大正藏》第50册,第281页下。

[27](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慧严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3页。

[28]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7页。

[29](梁)宝亮撰《名僧传钞》卷一,《卍续藏》第77册,第353页下。

[30](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慧严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2-263页。

[31](梁)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71页。

[32](隋)碛法师所撰:《三论游意义》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22页上。

[33](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十,《大正藏》第49册,第89页下。

[34](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55册,第591页上。

[35](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册,第270页上。

[36]陈祖美:《谢灵运年谱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5页。

[37]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9页。

[38]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2页。

[39]《佛祖历代通载》卷八,《大正藏》第49册,第536页下。

[40]《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四,《大正藏》第38册,第37页上。

[41]《法华经玄赞释》卷一,《卍续藏》第34册,第939页上。

[42]参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有关“涅槃大本之修改”,文中列表将北本、南本和法显六卷本的品目增改概况进行对比。

[43](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慧严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2-263页。

[44]《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二,《大正藏》第38册,第14页中。

[45]《肇论疏》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62页下。

[46]《涅槃经玄义文句》卷二,《卍续藏》第36册,第40页上。

[47]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经〉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60-70页。

[48](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七《慧叡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9-260页。

[49](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53页下。

[50]同上书,第654页中。

[51]王邦维:《谢灵运〈十四音训叙〉辑考》,《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52]《佛学辞书集成》第10册,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页。

[53]王邦维:《谢灵运〈十四音训叙〉辑考》,《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小荣:《论〈大般涅槃经〉卷八之“文字品”》,《法音》2003年第5期。

[54]参看李小荣,张志鹏《净土观想与谢灵运山水意象及意境之关系略探》,《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55]任继愈:《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

[56]普慧:《探求人与世界的真实——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审美真实论的启示和影响》,《人文杂志》1993年第1期。

[57](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页。

[58](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59]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2页。

[60]陈道贵:《谢灵运〈佛影铭并序〉阐提观发微》,《华夏文化》2003年6月,第27页。

[6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9页。

[62](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页。

[63]同上书,第322页。

[64]陈道贵:《谢灵运〈佛影铭并序〉阐提观发微》,《华夏文化》2003年6月。

[65](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5页。

[66](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90页。

[67]同上书,第32-33页。

[68]文中所引谢灵运的诗歌皆出黄节撰《谢康乐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69](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05页下。

[70]同上书,第608页下。

[71](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10页中、下。

[72](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1-23页。

[73]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30页。

[74](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636页下。

[75]同上书,第730页中。

[76]同上书,第762页中。

[77]同上书,第816页中。

[78]同上书,第817页中。

[79](梁)宝唱等编:《大般涅槃经集解》,《大正藏》第37册,第394页中。

[80]同上书,第395页下。

[81]同上书,第420页上。

[82](梁)宝唱等编:《大般涅槃经集解》,《大正藏》第37册,第449页中。

[83]同上书,第452页中。

[84]同上书,第464页上。

[85]同上书,第547页下。

[86](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八,《大正藏》第52册,第225页下。

[87]同上书,第227页上。

[88]同上书,第227页下。

[89]同上书,第199页下。

[90](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320页。

[91](梁)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76页。

[92](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2页。

[93](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94](清)刘熙载:《艺概》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5页。

[95]普慧:《中古佛教文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77页。

[96]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97]张国星:《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学术月刊》1986年11期。

[98](清)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页。

[99]王力坚:《性灵·佛教·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100](明)陆时雍撰,李子广评注:《诗镜总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72-74页。

[101](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38页。

[10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齐诗》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29页。

[103]同上书,第1576,1577页。

[104]同上书,第1637页。